A.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
A.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 B.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
C.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 |
A.实行土地公有制 |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经济自给自足 | D.居民都是自由农民 |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
材料一 以下是“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部分展品。
![]() | ![]() | ![]() | ![]() |
素面哿(jia)(夏代青铜器) | 刻辞卜甲(商代) | 青铜簋(gui)及铭文(西周晚期) | 王子午鼎(春秋晚期青铜器) |
材料二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材料三 汉代讲经图
材料四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2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2003年7月5日,国宝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将广开国宝回归之路,进一步促成国宝的回归。在文物回归过程中,大体有4种途径,分别是政府行为、捐赠、回购和法律手段。
材料一 由于制糖工艺的不足,欧洲人对糖分的需求一直供不应求,于是含糖量较高的水果深受欧洲贵族的青睐。菠萝凭借着南美洲超长的日晒,获得了超乎寻常的甜味,品尝过的人甚至将菠萝夸赞成“葡萄酒、玫瑰水和糖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同时,由于储存不便且欧洲的气候不适宜菠萝的生长,菠萝被称为“国王的水果”。
材料二 世界各大洲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 欧洲 | 非洲 | 美洲 | 世界总人口(人) |
1490年 | 18.3 | 18.3 | 2.4 | 5.45亿 |
1570年 | 19.2 | 13.1 | 1.6 | 7.28亿 |
1650年 | 22.7 | 8.1 | 5.1 | 11.71亿 |
1852年 | 24.9 | 7.4 | 9.0 | 18.12亿 |
——依据《全球通史》编制
材料三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1763年以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的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地,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数的4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从明朝开始的“大交换”使中国人口由0.8亿左右到鸦片战争前4亿左右,人口的变化还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而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难以逆转。
A.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
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 D.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
A.萨拉热窝事件 |
B.索姆河战役 |
C.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
D.凡尔登战役 |
A.《罗马民法大全》 | B.《汉谟拉比法典》 |
C.《拿破仑法典》 | D.《新法典》 |
材料一 马克思的主要经历
材料二 他人眼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麦克莱伦: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理论和价值两方面都是思想巨人。习近平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摘自《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共产党宣言》的传播
时间 | 概况 |
1848—1871年 | 1848年首次印刷800本,总共23页;后被陆续翻译成欧洲多种文字,出版德文、英文、法文等22种版本 |
1871—1917年 | 在欧洲用30多种语言印行了几百版;在亚洲开始传播 |
1917—1991年 |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中国,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陈望道完成《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
至今,《共产党宣言》已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过1000次以上,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摘编自张亮、乔茂林《〈共产党宣言〉传播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