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乙】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① 清末·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②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③。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④壁上鸣。 |
A.【甲】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
B.【甲】诗中,“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烘托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
C.【乙】词中,“闲来海外见知音”中“闲”字,隐隐流露出作者日本之行的闲散心绪。 |
D.【乙】词中,作者有感于清朝帝国已经岌岌可危、风雨飘摇,借此词作表达内心的悲苦之情。 |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醉翁亭记(节选)
[宋]欧阳修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月夜游宝石山记(节选)
[明]都穆
壬戌①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②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踞,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身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③,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④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A.醒能述 第 |
B.溪深 |
C.类屏障 杂 |
D.尝玩 诚天下 |
影视创作不仅“下饭”还要“营养”
①最近,“电子榨菜”成了网络热词。该词顾名思义,是在用餐场景下观看,像榨菜一样被赋予“下饭”功能的视频。
②随着视频观看渠道越来越多,人们对视频的观看诉求出现了碎片化、即时性等新特点。所以,“电子榨菜”这种能刺激食欲、获得心理慰藉、实现娱乐放松的影视作品概念应运而生。起初,它出现在就餐场景中。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结构演变,独来独往的情况越来越多,很多观众喜欢在吃饭时由“电子榨菜”陪伴。后来随着这一概念不断演变,逐渐发展为媒介赋权时代人们消磨闲暇时光的新常态。大家经常在社交平台热烈讨论哪些影视作品更“下饭”,欣赏“电子榨菜”成了很多年轻人吃饭甚至日常文化生活的标配,构筑了一道独特的社会景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认识这一新兴现象及其在当代社会流行的原因,同时审视其盛行对文艺创作乃至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应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③什么样的作品能成为“电子榨菜”?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主要看用户的喜好和选择。梳理被很多人称为“电子榨菜”的内容,我们发现,它糅合了影视剧、纪录片、短视频等多种形态,具有生活化、节奏慢、不费脑,让人轻松愉悦,缺乏戏剧冲突,信息增量有限等特点。如《花间提壶方大厨》《卿御日常》等展现平凡日子里的家长里短、人际互动的慢生活影视剧,或是《脱口秀大会》《武林外传》这类“梗”和“段子”频出的喜剧。但归根结底,“电子榨菜”只是小菜,能下饭,且仅能下饭。这些作品剧情逻辑无需仔细推敲,精神内涵不必深层挖掘,没法提供更多的精神营养、思想启迪或情感体验。作为片方在场景化营销过程中使用的标签,本无可厚非,一旦将这个概念从标签上升到文化现象乃至创作趋势,则必须引起业界的关注和警惕。当下影视行业已出现为了“下饭”制造“电子榨菜”的不良倾向。一些创作者迎合用户浅阅读、碎片化等低水平欣赏诉求,满足大众浅层的感官愉悦,在创作中回避深邃,解构崇高,道求浅白,注重视听效果却忽视现实逻辑、注重娱乐性却放弃引领性,消解了影视创作对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的价值追求。有的作品情节低智无脑,有的作品内容注水乏味,有的作品一味通过叠加流行元素增加“网感”,还有的作品直接以“下饭”为卖点。这些作品给创作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若任由这种“走捷径”的创作方式发展下去,此类简单迎合的作品越来越多,“电子榨菜”将沦为供人消费、为人牟利的快餐式商品,甚至失去审美价值变成电子污染物。而一旦“榨菜化”创作成为影视餐桌的“主菜”,观众对艺术创新、精神引领的追求也将停滞不前,社会审美取向将受到深远影响。在低级趣味与低俗之作的恶性循环之间,最终使文艺创作患上“失语症”。
④因此,当下各界都应警惕“榨菜化”创作欣赏问题。在创作层面,创作者应力求在作品的艺术属性、社会属性、娱乐属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疏导社会情绪、观照受众诉求的同时,展开对历史的解读、现实的洞察,对人类情感、人性命运的深度思考,力求将作品从“榨菜”变成“营养餐”。在观赏层面,广大受众应该意识到,即使是娱乐,也要有自我把控意识,不能盲目地被营销控制、被噱头吸引、被评价误导、被观感驱使。过度沉迷于通俗娱乐的虚幻满足中,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审美鉴赏力,失去社会行动力。“电子榨菜”好吃也不能多吃,我们应该摄取更多“营养餐”。此外,宏观层面日趋规范的监管与引导机制,也为影视创作传播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多管齐下,“电子榨莱”之问当可破解。
1.“电子榨菜”为何会在当下流行?下列理解A.当下视频的观看渠道多样,“电子榨菜”的碎片化、即时性迎合了人们的观看诉求。 |
B.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电子榨菜”能够满足人们消磨时光、放松身心的需求。 |
C.当下人们的独处机会更多,“电子榨菜”能够起到陪伴人们就餐、刺激食欲等作用。 |
D.当下人们的社交范围广泛,“电子榨菜”能够为年轻人提供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
A.导致慢生活影视剧和喜剧的内容趋同,形式变得单一。 |
B.导致影视行业一味迎合用户,放弃了应有的价值引领。 |
C.致使影视创作沦为供人消费、为人牟利的快餐式商品。 |
D.导致社会审美趋向低级、低俗,文艺创作患上“失语症”。 |
A.应着力平衡作品的艺术属性、社会属性和娱乐属性。 |
B.作品的内容应该是对历史、现实和人情人性的展现。 |
C.观赏者应自觉增强自我把控意识,提高审美鉴赏力。 |
D.管理者应加强规范的监管和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
插柳莫让春知晓
徐鲁
①在鄂南山塆里,听到一句谚语:“插柳莫让春知晓”,很美,有淡淡的诗意,似乎又包含着些许乡愁。我向一位撑渡阿姐询问这谚语的准确含义,阿姐扬了扬湿漉漉的船篙,笑着说:“河边插柳,落地生根,插得早发芽早,等春天真的到了,河岸早就绿成一片了。”原来,这谚语是在变着法子表达新芽回春、人勤春来早的意思。
②不过,塆子四周青翠的茶山上,斑鸠和鹧鸪们好像要故意走漏春的消息。斑鸠喜欢站在高高的屋脊、檐角和树头,一声声地高叫:“春天来了,春天来了!”鹧鸪似乎也不甘示弱,叫起来的声音更加嘹亮。
③每块水田和每道窄窄的田埂,都静静地睡过了一冬。醒来时,田埂和小路带着几分惺忪,添了几许泥泞。青竹笠,绿蓑衣,流连在这2月松软的田埂上,走走、停停、听听,我觉得自己也像一滴湿漉漉的江南雨,萌生在温暖发亮的水田里,滴落在绿茵如织的春溪畔。
④这山,这水,这湖岸,还有一座古老的文峰塔,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似乎也从来没有分离过。
⑤因为这座塔的存在,这里的地名就叫作宝塔村。村子边上有一片湖,叫宝塔湖。村和湖,都归属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
⑥犹记得十七岁那年,我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为了挣一点念大学的学费,我在这里的富水河边,抬过一个夏天的石头。石头是从附近一座山上开采出来的,需要从山脚运到河边,再一块块地抬上船,顺着富水河运到下游去。一个暑假干下来,尖利而沉重的巨石,把我的手掌和双肩不知磨破了多少次。
⑦介绍我去打这份工的人,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田守福,他家就在宝塔村。有时装船装得太晚,肚子饿了,守福就带我到他家里,吃上两碗掺和着干薯丝的稀饭,然后趁着月光,骑上自行车把我送出宝塔村,送回到兴国镇上。
⑧四十多年后,我再次来到宝塔村。古老的文峰塔还高高地矗立在湖水旁,但宝塔村已不再是昔日那个风吹荒滩、遍地野蒿、人烟稀落的山塆,而早已变成了一个闻名遐迩、车水马龙的“亿元村”。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中,宝塔村榜上有名。不过,没有谁能想到,宝塔村的乡亲们致富的宝贝,竟然是生长在这片泥土中和湖岸边不起眼的湖蒿。
⑨守福和他的二哥守仁合种了大约五亩湖蒿,算不上是宝塔村种湖蒿的大户,但每年的收入,兄弟俩已很知足。
⑩“宝塔村今非昔比喽!”守福笑着说,“当年你在我家歇脚,只拿得出干薯丝煮稀饭招待你,如今想起来,觉得很对不起老同学!”
⑪“可不能这么说!那个年代,一碗干薯丝煮稀饭就是人间最美味的食物呐!”回想到从前,再看看眼前的日子,我感慨,“守福,你家和你的塆子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⑫“说得也是。”守福接过话来,“县里的领导说,现在宝塔村算是进入了致富的‘快车道’。今年的湖蒿产量不会比去年差,‘芝麻开花节节高’。”
⑬“真好!什么叫乡村振兴?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我由衷地赞叹,“不过,不论种植什么、发展什么,肯定都不容易,都得靠实干。”
⑭“是呀,种湖蒿首先还是肯吃苦。你晓得的,收湖蒿的时候,全靠纯手工采收。逢年过节时,别人休息,蒿农们却更加忙碌。春节前后,往往也是各地采买湖蒿的旺季。”
⑮眼下,正是春工忙的时节,山塆人家,清晨鸡鸣山谷,傍晚炊烟四起、灯火朦胧,犁早田的牛铃铛,从村东响到村西,又从村西传回村东。早春二月天,也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天,明亮的柳笛声伴着紫燕的呢喃,在村子的上空回荡,高处飘着长长的蜈蚣风筝,低处飘着小小的燕子风筝。
⑯“插柳莫让春知晓”,假如春天真的也有姗姗来迟的时候,那么,这或许能给春天一些意外的惊喜?只不过,春江水暖,芦芽浸溪,处处都是春光的行脚、春雨的踪迹,这遍布山岭和湖岸的春的消息,谁又能藏得住呢?
⑰更何况,天道酬勤,春天从来不会辜负质朴的土地,更不会辜负勤劳的插柳人和耕耘者。你看这早春时节丰沛的雨水,不是正在细细密密地与河边的新柳、与青嫩的湖蒿、与泥土下的种子们,悄悄商议着萌发和生长的时机吗?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插柳莫让春知晓”这句谚语表达的是新芽回春、人勤春来早的意思。 |
B.曾经的同学田守福致富后故意在“我”面前炫耀他现在的好日子。 |
C.昔日落后的宝塔村成为了闻名遐迩、车水马龙的“亿元村”,这是乡村振兴的表现。 |
D.文章赞美了宝塔村人勤劳实干的精神品质,抒发了自己对宝塔村的喜爱之情。 |
材料:从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好评如潮到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节日晚会持续“出圈”,传统器物、建筑、服饰、节俗、诗词之美经由创新表达,让古老与“新”“潮”水乳交融,绽放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中学生在家上网课,学习状态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能够严格自律,学习有规划,按时作息;有的同学认为在家上网课没有学习氛围,不习惯一个人独自学习;有的同学缺乏自主学习方法,没有老师的现场辅导与管束,很不适应;也有同学虽然有时想学习,但无奈网络上其他内容吸引力太强,更不用说游戏了……事实上,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学习,特别是处于学习黄金期的中学生。学会学习,包括良好的习惯、适合的方法、自我管理或自律意识、媒介素养等,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①生活犹如一面镜子:你朝它笑,它也朝你笑;如果你双眉紧锁,向它投以怀疑的目光,它也将还你以同样的目光。
②在一代名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悼念他时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是一句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名言。
③人的眼睛是向外长的,但缺少自知之明,缺少一面镜子。行为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形象显现于其中。
人生处处有挑战:学习中,解决难题,发挥潜力,是一种挑战;操场上,挥洒汗水,超越自我,是一种挑战;漆黑夜晚,独自回家,战胜怯懦,是一种挑战……迎接挑战是人类不断进取的动力之一。迎接挑战,中华民族创造了遨游太空的美丽神话;迎接挑战,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实现了战胜疫情的伟大壮举……挑战自己,我们才能不断成长;迎接挑战,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我们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你遇到过哪些挑战?你又是怎么做的?面对这些挑战,你有哪些思考和认识?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妈妈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上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散文,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 |
B.玉心佩的最终去向,前文没有伏笔。 |
C.奶奶留下竹笛,卖了玉佩,因为竹笛更值钱。 |
D.奶奶因思念去世的爷爷过度而早早离世。 |
有人问:“为什么明明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生活?”一个高赞回答是:“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想去做的事一件又一件,若总是拖延,最终只会一事无成。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往往就是行动力。很多时候,成功不在难易,而在于是否付诸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把握成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