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表述以下 4 个语段,必须覆盖信息,不必拘泥于汉语的表述形式,应求规范、地道、灵活、达意、有逻辑性。 (25 分)
1. 我梦想的职业是医生,因为医生能挽救生命。为实现这个梦想,我必须努力学习,将来能进入一所好大学学习医学。我还要提高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因为它们对我未来的工作很实用、很有价值。(6)
2. 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意义重大。我的朋友 Paul 比我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他有音乐天赋,每天能坚持练习钢琴。学习也非常认真,成绩优异,是我们班最受欢迎的同学之一。我们经常一起相互学习、分享学习经验、以求共同进步。(7)
3.如果你能来参加晚会,务必在周五前以书面方式回复于我。希望你能为晚会的筹备工作出力。也很期待你能带上你的小提琴,为我们献上一曲,那一定会让晚会更加精彩。(6)
4. 我遗憾地获知你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深感焦虑。首先,考试时紧张是正常的事,不要把时间过多地浪费在担心成绩上。其次, 只要你做了充分准备并且付出努力,你就应该相信自己。 (6)
张岱,字宗子,好接纳海内胜流,园林诗酒之社,必颉颃①其间。家累世通显,服食豪侈,畜梨园②数部,日聚诸名士,度曲征歌。
明亡,避乱剡溪山,素不治生产,家益落。故交朋辈多死亡,葛③巾野服,意绪苍凉,语及少壮秾④华,自谓梦境。著十余种,率以“梦”名。而《石匮书》⑤纪明代三百年事,尤多异闻。
(节选自《嘉庆山阴县志》)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
听太常弹琴和诗(其七)
[明末清初]张岱
中原何处是,到面尽腥风。石马⑥嘶荒冢,铜驼泣故宫。
星辰沧海北,风雨大江东。默塞⑦无多语,深情老素桐⑧。
语句 | 方法 | 示例 | 释义 |
【关注通假】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 ① | |
【查阅词典】 | 素:①白色。②本质。③向来。 | ② | |
【词类活用】 | 中峨冠而多髯者 峨冠:戴着高帽子 | ③ | |
尚得完全无 | 【联系语境】 | 无恙:用在人身上指没有疾病。 | ④ |
古人有梦游华胥(xū)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宋】孟元老《东京①梦华录<序>》)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
(【南宋】文天祥《南安军》)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郦波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 B 。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甲】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大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③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乙】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 (1) ”;改革开放中,先行者“ (2) ”。抗疫过程中,不论是支援物资上大写的“ (3) ”,还是医护工作者一句“ (4) ”,都有唤起抗疫决心的无穷力量。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④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丙】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感知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视剧中,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7月,有改动)
1.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A.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弄潮儿向涛头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B.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弄潮儿向涛头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C.弄潮儿向涛头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D.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弄潮儿向涛头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经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
5.认识一座城市,可从这个城市的活动开始,品味属于它独特的味道。假设你带外地朋友去观看龙舟赛,请参考9月23日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大莲花”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钱塘江大潮为杭州带来了“壮观天下无”的奇观,也造就了千千万万个与潮共舞的弄潮儿。当舞蹈演员与钱塘江大潮中的一线潮、回头潮、冲天潮……扑“屏”而来的共舞,就像宋朝词人潘阆在《酒泉子》里所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此情此景,又如唐代文学家宋之问在《灵隐寺》一诗里所描述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编辑自“百度新闻网”)
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开幕式上,《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的文艺节目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温州人竞渡江上、奋勇争先的场景。北宋温州太守杨蟠有诗云:“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曾赋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南宋全国性地理志《方舆胜览》提到温州“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华丽为它郡最”。
(编辑自“温州新闻网”)
6.结合全文和自己的经验,请分点概括说说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诗词文化。A.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B.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异秉
汪曾祺
①这是一家门面不大的药店。药店的“同仁”,一律称为“先生”。先生里分为几等。一等的是“管事”,即经理。保全堂的管事姓卢。二等的叫“刀上”,管切药和“跌”丸药。“刀上”是个技术人员,薪金最高,在店中地位也最尊。保全堂的“刀上”是全县头一把刀,他姓许。
②其余的都叫“同事”。他们的职务就是抓药,写帐。“同事”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每年都有被辞退的可能。辞退时“管事”并不说话,只是在腊月有一桌辞年酒,算是东家向“同仁”道一年的辛苦,只要是把哪位“同事”请到上席去,该“同事”就二话不说,客客气气地卷起铺盖另谋高就。保全堂的陶先生,就已经有三次要被请到上席了。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终于没有坐上席,是同行店伙纷纷来说情:辞了他,他上谁家去呢?谁家会要这样一个痰蒌子呢?这岂非绝了他的生计?这样,陶先生就只有更加勤勉,更加谨慎了。每逢他的喘病发作时,有人问:“陶先生,你这两天又不大好吧?”他就一面喘嗽着一面说:
“啊,不,很好,很(呼噜呼噜)好!”
③“先生”以下,是学生意的。药店管学生意的却有一个奇怪称呼,叫做“相公”。
④保全堂现有的“相公”姓陈。
⑤陈相公脑袋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唇厚厚的,说话声气粗粗的——呜噜呜噜地说不清楚。
⑥他一天的生活如下:起得比谁都早。起来就把“先生”们的尿壶都倒了涮干净控在厕所里。扫地。擦桌椅、擦柜台。到处掸土。开门。这地方的店铺大都是“铺闯子门”,——一列宽可一尺的厚厚的门板嵌在门框和门槛的槽子里。陈相公就一块一块卸出来,按“东一”、“东二”、“东三”、“东四”、“西一”、“西二”、“西三”、“西四”次序,靠墙竖好。晒药,收药。太阳出来时,把许先生切好的“饮片”、“跌”好的丸药,——都放在匾筛里,用头顶着,爬上梯子,到屋顶的晒台上放好;傍晚时再收下来。这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候。他可以登高四望。看得见许多店铺和人家的房顶,都是黑黑的。看得见远处的绿树,绿树后面缓缓移动的帆。看得见鸽子,看得见飘动摇摆的风筝。到了七月,傍晚,还可以看巧云。七月的云多变幻,当地叫做“巧云”。那是真好看呀:灰的、白的、黄的、桔红的,镶着金边,一会一个样,像狮子的,像老虎的,像马、像狗的。此时的陈相公,真是古人所说的“心旷神怡”。其余的时候,就很刻板枯燥了。碾药。两脚踏着木板,在一个船形的铁碾槽子里碾。倘若碾的是胡椒,就要不停地打喷嚏。裁纸。用一个大弯刀,把一沓一沓的白粉连纸裁成大小不等的方块,包药用。刷印包装纸。他每天还有两项例行的公事。上午,要搓很多抽水烟用的纸枚子。把装铜钱的钱板翻过来,用“表心纸”一根一根地搓。保全堂没有人抽水烟,但不知什么道理每天都要搓许多纸枚子,谁来都可取几根,这已经成了一种“传统”。下午,擦灯罩。药店里里外外,要用十来盏煤油灯。所有灯罩,每天都要擦一遍。晚上,摊膏药。从上灯起,直到王二过店堂里来闲坐,他一直都在摊膏药。到十点多钟,把先生们的尿壶都放到他们的床下,该吹灭的灯都吹灭了,上了门,他就可以准备睡觉了。
⑦陈相公已经学了一年多生意了。陈相公老是挨打。学生竟没有不挨打的,陈相公挨打的次数也似稍多了一点。挨打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做错了事:纸裁歪了,灯罩擦破了。这孩子也好像不大聪明,记性不好,做事迟钝。打他的多是卢先生。卢先生不是暴脾气,打他是为他好,要他成人。有一次可挨了大打。他收药,下梯一脚踩空了,把一匾筛泽泻翻到了阴沟里。这回打他的是许先生。他用一根闩门的木棍没头没脑的把他痛打了一顿,打得这孩子哇哇地乱叫:“哎呀!哎呀!我下回不了!下回不了!哎呀!哎呀!我错了!哎呀!哎呀!”陈相公挨了打,当时没敢哭。到了晚上,上了门,一个人鸣鸣地哭了半天。他向他远在故乡的母亲说:“妈妈,我又挨打了!妈妈,不要紧的,再挨两年打,我就能养活你老人家了!”
⑧王二每天到保全堂店堂里来,是因为这里热闹。别的店铺到九点多钟,就没有什么人,保全堂正是高朋满座的时候。这些先生都是无家可归的光棍,这时都聚集到店堂里来。还有几个常客,收房钱的抡元,卖活鱼的巴颜喀拉山,给人家熬鸦片烟的老炳。还有一个张汉,他年轻时在外地做过幕僚,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什么都知道,是个百事通。他一来,大家精神为之一振,这一晚上就全听他一个人白话。这也是陈相公一天比较快乐的时候。他一边摊着膏药,一边听着。有时,听得太入神了,摊膏药的扦子停留在油纸上,会废掉一张膏药。他一发现,赶紧偷偷塞进口袋里。这时也不会被发现,不会挨打。
⑨有一天,张汉谈起人生有命。说凡是成大事业,有大作为,兴旺发达的,都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秉赋。汉高祖刘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谁有过?明太祖朱元璋,生就是五岳朝天——两额、两颧、下巴,都突出,状如五岳,谁有过?燕人张翼德,睡着了也睁着眼睛。就是市井之人,凡有走了一步好运的,也莫不有与众不同之处。大家听了,不禁暗暗点头。
⑩张汉猛吸了几口旱烟,忽然话锋一转,向王二道:“即以王二而论,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秉。”“……?”
⑪王二不解何为“异秉”。
⑫“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说说,你说说!”大家也都怂恿王二:“说说!说说!”
⑬王二在大家敦促之下,只有很诚恳地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大小解分清。”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
⑭张汉一听,拍了一下手,说:“就是说,不是屎尿一起来,难得!”
⑮说着,已经过了十点半了,大家起身道别。该上门了。卢先生向柜台里一看,陈相公不见了,就大声喊:“陈相公!”喊了几声,没人应声。
⑯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这是陶先生发现的。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那里。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节选自汪曾祺的《异秉》)
1.选文主要写了陈相公哪几件事?请分点概括。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31岁的老将徐梦桃带着钢钉入场,凭借完美一跳夺冠,成就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全满贯”。受伤病困扰的她,曾萌生退意,她“狠心”的父亲告诉她“不差这一步”,希望她坚守自己的梦想。
小桃树的坚守,守护了贾平凹的梦想之花;“父亲”的坚守,造就了人生的九级台阶;牧羊人的坚守,复原了富饶美丽的田园……坚守的背后,是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睿智的洞见,高贵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