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郦波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 B 。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甲】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大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③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乙】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 (1) ”;改革开放中,先行者“ (2) ”。抗疫过程中,不论是支援物资上大写的“ (3) ”,还是医护工作者一句“ (4) ”,都有唤起抗疫决心的无穷力量。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④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丙】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感知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视剧中,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7月,有改动)
1.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1)给
A.它的普及和传播更加大众化
B.因为它富有审美意蕴
C.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
D.许多伟大的诗篇流传至今
(2)将文章的观点和结论分别补充完整。
2.文章第③段四处空格的诗句依次为( )
A.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弄潮儿向涛头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B.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弄潮儿向涛头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C.弄潮儿向涛头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D.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弄潮儿向涛头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4.下面语句放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经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
5.认识一座城市,可从这个城市的活动开始,品味属于它独特的味道。假设你带外地朋友去观看龙舟赛,请参考【链接材料一】
9月23日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大莲花”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钱塘江大潮为杭州带来了“壮观天下无”的奇观,也造就了千千万万个与潮共舞的弄潮儿。当舞蹈演员与钱塘江大潮中的一线潮、回头潮、冲天潮……扑“屏”而来的共舞,就像宋朝词人潘阆在《酒泉子》里所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此情此景,又如唐代文学家宋之问在《灵隐寺》一诗里所描述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编辑自“百度新闻网”)
【链接材料二】
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开幕式上,《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的文艺节目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温州人竞渡江上、奋勇争先的场景。北宋温州太守杨蟠有诗云:“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曾赋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南宋全国性地理志《方舆胜览》提到温州“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华丽为它郡最”。
注①:西湖指温州会昌湖。
(编辑自“温州新闻网”)
6.结合全文和自己的经验,请分点概括说说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诗词文化。7.人生的种种经验、情感,都能在古典诗词里找到。高度凝练的诗句,不仅展现了景色的奇美,也暗示了人性的洞察和人生的哲理,更是荡涤着人的灵魂和滋养着人的精神。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生活阅历,选择以下
A.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B.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