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202011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
B.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合交流,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
C.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D.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
2.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
B.从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只要精耕细作,就能提高农业的产量。
C.只有在封建地主制背景下,中国农业才需要精耕细作传统,实现产量的提升。
D.随着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的完成,中国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3.材料一第②段中加点词“始终”能去掉吗?为什么?
4.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句子衔接】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了这根接力魔棒,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
②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
③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
④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
⑤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明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
A.④⑤①③②B.④③②⑤①C.③②①④⑤D.③⑤①④②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写作
请以《期待那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几则诗文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峡歌》

(宋)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材料二]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暑多生怪柏,______,飞漱其间,______,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三峡》)


[材料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材料四]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略无(     ) (2)乘御风(     ) (3)晓雾将(     )(4) 然十二峰者不可(     )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具体内容填空。
材料二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两句分别与材料一中的“______”和“______”这两句诗相呼应。
5.材料二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和材料三“猿鸟乱鸣”都写到“猿鸣”,渲染的气氛各有不同,请你作具体分析。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方寸,既指小的空间,也指人的内心。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地方,空间虽小,包蕴无限;有的事物,形制虽小,韵味无穷。人的内心也可以充实而丰盈,博大而广阔。


请你以《方寸之间天地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立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父亲的车

①父亲是位爱车之人。

②那年,我五六岁,一天下午,正在家属院和小伙伴们撒欢儿,父亲突然出现了。他神秘分兮地把我叫过去。“跟爸爸去看一样好东西!”他眼中的兴奋瞬间感染了我。我马上蹦跳着跟在他的身后。

③一走出家属院,我便惊叫起来,在我面前立着一个神气活现的“大家伙”——一辆黑色两轮摩托车。在 30多年前,这可是稀罕物。父亲笑着,悄悄对我说:“爸带你骑两圈,怎么样?”

④“好耶!”兴高采烈的我,被父亲抱上了车。只见他熟练地发动,踩踏板,随着一阵“嘟嘟”的轰鸣,我“风驰电掣”起来,威风极了。风卷起了路上的黄叶,也扬起了父亲外套的衣襟。摩托车上的父亲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帅极了!父亲带着我,在家属院门口那条四五百米的小路上,来回骑了两圈,之后便急忙抱我下来,一溜烟去还车了。车是单位的,被他好说歹说借出来的。

⑤这个“秘密”当天晚上还是到了母亲耳朵里,她狠狠地批评父亲:“你哪里会骑摩托?还敢带上孩子!她那么小,出了事怎么办?”

⑥父亲此后再也没有骑过摩托车。记忆中,他骑着一辆带横杠的男式自行车做了很多事:给家里换煤气罐,帮外婆买面、买米,周末载一家三口上公园……最重要的用途,当然是每天接送我上学。

⑦我上初中不久,父亲的自行车被偷了。那时候丢一辆自行车,可是件了不得的事,亲友们纷纷来问询。 父亲笑言道:“车被人借走了,还不打算还,算啦,借他骑着吧!”众人听了大笑。

⑧自行车被偷后,父亲便没有再买。没过多久,父亲有了另一辆车:三轮大板车。这种车可载人,可载物,但是特别沉,不好操作,手和脚都得用力,就算一个年轻汉子,骑不了多久也会满身大汗。而中年父亲开始蹬着它载客了。做了快二十年国企职工,他和母亲双双下岗,以此谋生。起步价一元;城区小,花两元就能跑遍。父亲就这样一单一单地接,一元一元地赚,每天一身臭汗。生意好时,一天能赚十几元。父亲原本肤色白皙,就是在那个时候晒黑的,再也没有白回来。

⑨就在那时,父亲和他的三轮车又让我“威风”了一次。

⑩在我家乡赤峰,有一条贯穿城区的河,叫英金河。我上初二那年,英金河发大水。我每天上学得经过的西大桥,上下桥处汪起了两池水,最深处可没过一个成年人的胸部。那几年,小轿车刚开始多起来,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亲眼看见,小轿车呼啸着冲进水中,然后在最深处哑然熄火。于是,西大桥前后,都有好几辆抛锚的小轿车。人如果要走过桥的话,“湿身”更是必然的。

⑪不巧的是,那几天正赶上期末考试,我既不能迟到,更不能“湿身”。父亲说:“好办!咱有三轮车怕啥?”于是,我和几位小伙伴便成了他的“乘客”。水塘中三轮车稳稳当当,水深处虽然能没过大板,可我们只要把腿抬高,便不会弄湿。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搪。完美!我心底升腾起一股豪迈来。那次考试我拿了第一名。

⑫后来,父亲和母亲用三轮车做起了小买卖,靠做小买卖的收入,供我读完初中、高中,上了大学。我上大学那几年,也是我家乡变化最快的几年:英金河上架起了新桥,河两岸幢幢高楼平地起,街面上出租车换下了三轮车……

⑬我研究生毕业来到上海,工作几年后,生活安定下来。父亲和母亲退休后,相继过来同住。父亲快到六十五岁的时候,我换上了像样的公寓,搬进了新社区。面对着新环境,父亲又喜滋滋地筹划起来。一天,他悄悄同我商量:“我想买辆新车,买菜用。”“好啊!买电瓶车?”“当然好!”在我的力主下,我们在车行选了最好的一辆电瓶车,从外观上看,像极了摩托车。

⑭取车那天,父亲开心极了,硬是拉我下楼,载我在小区里“兜风”。微风吹起了他的衣襟,车上的他依然衣袂聚飘、神采飞扬;只不过,跟30年前相比,青丝已换作白发。父亲的这30年啊,正是国家发展步子最大的时期。下岗、下海,他都赶上了。最难、最苦的活,他也都干过。他就是和国家一起奋斗过来,又日渐富足、自信起来的一代人。所以,每往前一步,他都觉得更好;每一次更好,他在心里都深深感恩。 有一句话,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挂在嘴上:“这就不错!”

⑮父亲没有驾照,我想,他这辈子都不会拥有自己的大黑摩托了,但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幸福和满足。____________。

(《解放日报》选文有改动)

1.通读全文,根据已有提示,按照文章顺序,依次概括文章写了父亲所做的关于“车”的几件事。
_____________
②骑自行车服务大家,乐观面对自行车被偷
____________
④骑电瓶车,载我兜风
2.下列两个句子,填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作为全文结尾句,你认为哪一句更适合,说说你的理由。
句一:他手握车把,牢牢地,稳稳地。
句二: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所以,每往前一步,他都觉得更好;每一次更好,他在心里都深深感恩”的理解,并说一说这句话对自己的启示。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椿树之心

杜怀超

①有些记忆,是哪怕河流也带不走的,像刺隐秘于身体内部。比如门前的那两棵椿树。

②在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椿树,另一棵还是椿树。这完全再现了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意象,不同的是,这两棵都叫椿树的树种并不一致。从科学角度辨析,一棵叫臭椿,又叫樗;一棵叫香椿。在独木村人的眼中,它们都叫椿树,就像其他的树木一样,立于大地之上。用抡起锄头的姿势舒展枝叶,野蛮而粗糙地活着。

③我清晰记得那棵臭椿。它虽然没有芬芳馥郁的名字,枝叶气味也称得上难闻,可依旧用参天耸立的形体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雄姿。我实在感动于一棵树苗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中,寂寞地完成自我生长,抵达雍容华贵般的胜境。这棵树到底是谁在哪天特意栽下的,还是从飞鸟的口中落生的呢?

④我把疑惑抛向父亲,他用沾满泥土的手,抓了抓脑袋迷茫半天,然后咕噜出一句我也搞不懂。父亲对它漠不关心。这也难怪,一个终日在大地上弯腰劳作的人,跟一棵木讷的树有什么分别?谁不是在莫测的天气和不变的四季里勤恳一生?

⑤香椿,其实也处于难以描述的尴尬境地。它固然没有刺鼻的气味,可是它的树皮却容易脱落。伸手在香椿皲裂的树皮上轻轻摩挲,就会有大片干枯的树皮簌获脱落,像是揭开一个人愈合不久的伤疤。碎片斑驳脱落,下面又长出一层新皮,香椿仿佛完成了某种涅槃与重生。两棵椿树;声势浩大地矗立在门楣两边,而村庄不远处,是守护它的长堤和昼夜不停的流水。

⑥那棵臭椿是父亲为自己百年之后的棺木预备的。独木村的成年男人都早早地开始谋划身后事,把生命牵系在一棵树上。我对独木村人的想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实,生命一旦与树结缘,何止百年?这是对生命得以长寿的祈祷与祝福,还是对人生一世、草生一秋的通透注解?父亲选择这样一棵特立独行的臭椿,再苦再累的日子,都有了奔头。

⑦椿树,尤其是那棵臭椿,堵在我的胸口。日日见到它,我总要躲着它,绕着它,不敢再以正眼打量它。那股隐匿着神秘的气息,不禁让我想到独木村的社树。

⑧不是所有的树都叫社树。对于独木村而言,社树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以一棵树或一户人家为起点,沿着河流的走向,开枝散叶,形成密集的树林和村落。从树叶、树枝、花朵、果实、树干到树根,有的进入灶间,化为生活资料;有的走进锅釜,成为人们口中之粮;有的走进日常生产中,被制作打磨成农具……大地承载五谷,树木负载万物。树木是站起来的土地,它在生长一切,比如木屋、木船、农具和无垠的旷野。诗人纪伯伦说,树木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行。一棵树苗,努力靠近苍穹,长成参天大树。天空是虚,大地是实,谁不被天空的瑰丽折服?人类固然够不着天穹,却可以以一棵树的形象,立于天地。

⑨独木村有过许多社树,如梓树、柏树、松树、槐树、栗树;而父亲只把家门后的两棵椿树视为社树。我对椿树敬畏的方式之一,就是抱树。我个头矮,父亲经常命令我晚上临睡前,必须出门去抱一抱椿树。父亲希望椿树的高大魁梧能成功地嫁接到我身上,或把那道看不见的神灵光亮,植进我的肉身里,以此祈祷我也能像椿树一样自强不息。昏黄的灯光里,父亲看我抱树回来后一身的树皮碎末,呵斥道:又抱错了!父亲的意思是我抱了旁边的那棵结满层层疮疤的香椿。或许父亲是教育我,要像臭椿那样顶天立地地活着,而非如香椿那样,早春一到,就会在枝头的末端,裸展出一簇簇细嫩的叶子,成为舌尖上的诱惑。

⑩没有人可以阻挡时代的洪流。城市化进程席卷村庄,作为独木村的最后一批搬迁者,父亲母亲即将搬走,独木村也将真正的消失。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收拾家具、农具还有锅碗瓢盆时,父亲却一下子来了脾气,不肯搬了。父亲从左厢房跑到右厢房,再从右厢房跑到左厢房,来来回回多少次,凝视着满屋子的农具。

⑪父亲肯定不知道关于树木的诸多涵义。我猜测他对树木的不舍,或许是人类传承下来的文化里的潜意识?以木为家,暮栖木上,城市对他来说,抵不过门前那棵椿树,这是他百年之后的安身之物,也是他最后的归处。

⑫午夜梦醒,风吹过,我隐约看到枝叶在远方婆娑着。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7月7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分析第①段在全文的作用。
2.阅读全文,仿照示例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两棵椿树相同点缺点优点父亲的看法
臭椿长于门前,
境地尴尬
枝叶气味难闻(2)(3)
香椿(1)自我涅槃,重生新皮理展嫩叶,易成诱惑
3.阅读全文,按照括号里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日日见到它,我总要躲着它,绕着它,不敢再以正眼打量它。(“我”为何总要“躲着它,绕着它”)
(2)父亲从左厢房跑到右厢房。再从右厢房跑到左厢房,来来回回多少次,凝视着满屋子的农具。(把“来来回回多少次”调到“父亲”之后,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个更好?为什么)
4.文章第⑧段和第⑨段写到其他的社树,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
5.作批注是赏读散文的重要方式。通过作批注·读者可以把自己阅读散文获得的感想或思考写下来。阅读这篇散文后,你一定也有许多感想或思考,请你把它们写下来。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境界称为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境界。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屋祭

李汉荣

①记忆里,老房子比我的年纪还大。听奶奶说,老房子是民国时期建的。房子是土坯的,只有房子的地基是砖垒成的,是那种古绿古绿的砖。因为久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

②老屋的门是暗绿色的,屋门上的几块玻璃,有的已经破了半边。屋顶覆以苇子编成的席子,椽子很黑,黑得油光发亮,因为日久天长,烟熏缭绕,有的地方甚至能滴下油来。屋子很小,即使是白天,屋里的光线也很暗。窗框是木头做的,纸糊的窗棂被风一吹沙沙作响。窗户外面是一棵老枣树,记不清它的年纪了,反正自打我记事起,这棵枣树就年年结出累累硕果。

③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夜深人静的夜晚,昏黄色的光晕顿时洒满了小屋,细细的火苗伴着些许的黑烟,袅袅地飘向屋顶。每每这时,父亲总是喜欢点上一支廉价的香烟,坐在小桌旁,深深地吸上一口,然后惬意地吐出缭绕的烟气。橘红色的灯光,照着他古铜色的脸颊,额头上密密的皱纹一道一道地舒展开来,每每此时,我便觉得也许那时便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④屋里的摆设极其简单,外屋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和两张老式的藤椅,因为有些年头了,上面的漆掉了许多,斑驳陆离的表面上有些细碎的小坑,上面沾满了油渍和灰尘。里屋摆着一张桌子和一个长方形大柜子,据说是母亲的陪嫁,木质很好,用了这么多年还完好无损。柜子里除了放衣服,还有一些好吃的东西,小时候因为馋,我常常偷偷地掀开柜子拿东西吃。

⑤到了金秋八九月间,红彤彤的枣子便挂满了树梢间,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红宝石镶嵌在硕大的树冠上。每年这个季节,便是我们兄妹三个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噌噌地爬上树,站在树杈上,抓一把红枣塞进嘴里,醉人的香甜嗖的一下从嘴里甜到心里,继而传遍整个神经末梢。妹妹够不着,便仰着脖子在树底下等我晃一下枝头,然后噼里啪啦地下起枣子雨,妹妹提着小竹篮,一边吃,一边捡,那种情形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感动。

⑥东边的院墙很矮,隔壁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槐花穿过矮矮的院墙,小小的院落里便飘满了槐花的香味,抓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回味无穷,直到现在我还一直陶醉在童年时代的槐花香里。

⑦父亲早早地盖上了新房,搬离了老房子,住进了新家。一有空的时候,父亲就回老房子转悠,还经常拾掇拾掇这里,再拾掇拾掇那里。房子漏雨了,他就爬上房顶盖盖塑料布,土墙掉皮了就再泥泥。过年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到承载着我儿时梦想的老房子里转了转,看了看。因为很久没有住人了,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已经没有了踪影,地上依稀还能看见几片枯萎凌乱的枣树叶。土坯垒成的院墙终于倒了,只留下南面一段孤零零的门楼,还有那扇写着字的黑漆漆的大门。残留的白色窗棂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⑧我给父亲说,老屋的院墙倒下了,父亲听了,嘴角动了动,没有说话。但是,久久的沉默和那一声重重的叹息,让我的心酸酸的。

(本文有删改)

1.作者说:“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细读全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哪些与老屋有关的“快乐的”记忆。
2.试结合语境,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下面这段话是从原文里抽出来的,有人认为应该放在文章开头,有人认为应该放在文章结尾,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出简要的理由。

老屋的院墙终于倒了,唯有两扇黑漆漆的大门和几间残破的土坯房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

4.细读全文,结合链接材料,探究作者写《老屋祭》的意义。
【链接材料】

李汉荣在散文《老屋》的结尾这样写:星光下,我遥看着老屋,心里升起一种深长的敬畏——它像一座静穆的庙宇,寄存着岁月、生命、血脉流转的故事……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时候我们用眼泪代表委屈,长大后我们眼泪诠释微笑……”请以《我记忆中的眼泪》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