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教育
①什么是创造的教育?
②先说明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我举个例子来说吧。《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等人在前船先行,宝玉同姐妹们在后船后行,宝玉见河中满是破荷叶,觉得可恨,想叫人来拔去。薛宝钗认为现在仆人们很忙碌,没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一听,觉得诗句很好,就不再要拔去破荷叶了。这个例子中,船行到荷叶中去,是行动;破荷叶妨碍行船,是行动;林黛玉提出李义山的诗句,是思想;宝玉心中厌恶的破荷叶,一变而为可爱的天然乐器,是产生了新的价值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③我现在再讲行动,关于教育上的行动。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我们知道王阳明先生是提倡“知行合一”的。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先要脑袋里装满了学问,方才可以行动。所以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致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所以王阳明先生的两句话,
④现在我要把他的话翻半个筋斗,如果翻一个筋斗,岂非仍是还原吗?所以叫他翻半个筋斗,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是玩把戏而偶然发现的。小孩子不敢碰洋灯泡,是他弄火烫痛的经验。至于妈妈告诉他火是烫人的,不过使小孩子格外清楚一些。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有人告诉你这是白的,那是黑的,你不行动,就不能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书本子的东西,不过告诉你别人得来的知识。有许多人著书,东抄西袭,这种抄袭成章的知识,不是自己知识的贡献。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
(作者:陶行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围绕“什么是创造的教育”这一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
B.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和单独行动而获得的知识,都是靠不住的。 |
C.第③段加点的词“很可以”表程度加强,删去后意思会发生变化。 |
D.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够完善,所以作者把他的话翻半个筋斗。 |
链接材料:
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去,没有容器存放他制造的粮食。他偶然在灶的旁边,看见经火烧过的泥土,硬得如石子一样。他想到软的土经火烧了,就成坚固且硬的东西。于是他把土做成几个罐子,放入火中去烧,最终烧出了结实的罐子。于是他存放粮食的问题完全解决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水调歌头》从不同角度写了“月”的特点,“明月几时有”,从时间长度上写月亘古常悬。“亲爱的同学,人生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带上你喜欢的书,约上你要好的同学,一起研学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共“一大”诞生地——嘉兴南湖,领咯南湖美景,寻访先贤行踪,感受革命圣地的卓越与辉煌。
小舟打开百度搜索,看到了《南湖晚报》的一个网页。
被铭记 他们值得 | 他们是我们的父老前辈,是前贤;是无悔的殉道者,无我的奉献者;是不被曾远去的坚毅背影,是无言的精神柱石。他们闪亮的名字永远值得被人铭记,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不断地激励我们前行。 |
(一)王会悟:革命家“立身”
1898年7月8日,王会悟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她作为中国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加了大会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
由于受到特务的干扰,王会悟提议到嘉兴继续召开会议,并先行赶往嘉兴安排一切。为了确保安全,她让船主把船撑到烟雨楼东南方向200米左右比较僻静的水域,用篙插住,让代表们在中舱的客堂间里安心开会。她自己则装扮成歌女模样,坐在船头望风放哨,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就哼起嘉兴小调,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
记者感言:她是一代女中豪杰,英勇果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幕后功臣。
(二)步鑫生:________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步鑫生等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他被评价为“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
20世纪30年代,步鑫生出生于海盐的一个裁缝世家。凭借聪明才智和超人技艺,而立之年的他就获得了八级裁剪师的最高技术职称。对于步鑫生而言,一生的荣耀与辉煌正是从剪刀开始的。他大胆改革,使海盐衬衫总厂成为海盐县首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浙江省最大的专业衬衫厂。神州大地,由此掀起了学习步鑫生改革创新精神的热潮,推动了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记者感言:他用剪刀裁出了最流行的款式,剪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正是先行者的“开疆拓土”,才有了改革的新时代。
(三)程开甲:科学家“立功”
2000年10月,秀州中学百年校庆。毕业63年后,程开甲第一次返回母校。在校庆典礼上,面对济济一堂的学弟学妹,他想起自己的中学岁月:“我一生事业的基础是在这里打下的,正是在这里开始懂得了爱国爱校爱科学……”
1931年,13岁的程开甲考入秀州中学。秀中6年,他谨记校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还担任学生干部。1937年,他从秀州中学毕业,成为浙江大学的优秀学子。在攀登科学高峰和为祖国奉献的征程中,他始终铭记母校的教诲,成为祖国人民心目中的“核司令”。2018年11月17日,获悉杰出校友程开甲离去,秀州中学第一时间发去唁电,师生们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纷纷用文字表达自己送别杰出校友的心情。
记者感言:默默奉献一生,勤勉刻苦勇攀高峰。越伟大越质朴,致敬我们的“核司令”!
(四)金庸:文学家“立言”
“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2003年,金庸回到故乡海宁时说。
1924年3月10日,金庸生于浙江海宁,一生写作武侠小说共15部。其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金庸的故乡情很重。嘉兴府,烟雨楼、南湖菱……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写进了小说里。金庸还多次为家乡挥毫题词,曾为《南湖晚报》题词:“南湖之美,天下驰名,有此晚报,其美相同。向《南湖晚报》读者们问好致意。”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终年94 岁。
记者感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是文学大师,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他情系家乡,是家乡人值得骄傲的儿子。
1.浏览网页,请你把文段(二)的标题补全。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①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自贻患②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狼子野心》)
在传统园林中,月亮门通常用于白粉墙体,配合灰色的砖门套,十分淡雅,在寺庙中也有用于黄色墙面。月亮门一般在门的边缘处要做一个圆形的装饰边,采用灰色砖细,在门的下边则是平口,不设门槛,或者仅留圆形门套以为坎。在月亮门的上方,往往设有门楣题名,起到“点景”的作用。
在当今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月亮门及其变体也是常用的空间划分、点景、框景手法。不同的是,使用更加灵活,材料及建构方式也更加多样,大多简洁明快,寓意也各不相同,富有时代气息。例如在苏州博物馆入口处的电动移门,采用钢结构门框,玻璃移门则做成月亮门状,提取和重现了月亮门的文化属性,表现苏州园林的典型意象。
如今还有一些新中式的酒店、宾馆、住宅等也广泛使用月亮门,月亮门的营造案例甚至远传至国外。
月亮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造园手法,用以联系两个相邻景观空间,通常仅有空洞而无门扇。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如团扇、似画框,加上洞门的两侧空间通视且互为对景,因此月亮门常用以框景,勾勒展示庭院的空间美与意境美。月亮门最大的作用,在于划分空间、剪裁画面、借景与框景,营造出“庭院深深的空间感”。
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园东与听雨轩毗邻,北以绣绮亭假山为屏,西北角的云墙上开设了一个圆形月亮门,进行空间布局的划分与构造,围合出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园中园”。走进门洞,目光所及皆为枇杷树,高低错落有致;走出门洞,置身所在是春华秋实四时不凋。眼前的园林美景,浑然一体又特色分明。
扬州瘦西湖中的吹台,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站在位于湖心的吹台,三面为月亮门:可于北边的月亮门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而南面的月亮门中则可以看到巍巍白塔……透过不同方位的月亮门,可见“画框”之中三面景色各异,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正好对应了“三星拱照”的景名。夜幕下的吹台更是妙趣横生,湖中亭、水中月,虚实之间,相映成趣。
庭中门似月,檐下赏盈缺。通常,月亮门与云墙配合使用,也就是于波浪形的云墙上开设门洞,看上去如同月亮高悬在行云间,更加烘托出“天上人间”的美好意境;园林中的月亮门犹如一个画框,园中景色经过剪裁更具诗情画意,在中秋佳节赏月赏景之际,更有一番“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满期盼。
在传统审美中,月亮也关联着中国文化符号,清风明月更是魏晋南北朝以降中国文人“山水美学”的鲜明特点。在这个语义下,月亮作为一种物象,便被文人墨客赋予了一种高雅脱俗、不落尘世的意义,是情景交融、借物言志的象征。
1.结合三则材料,说说月亮门为什么广泛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之中。A.【材料一】主要运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而【材料二】既有逻辑顺序,又有空间顺序。 |
B.由于寓意美好且形态优美,月亮门的营造案例甚至远传至国外,被广泛使用。 |
C.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和扬州瘦西湖中的吹台,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 |
D.月亮是中国文化符号之一,清风明月更是历代中国文人“山水美学”的鲜明特点。 |
秋
雾的季节来了——无厌止的雨又徘徊在收割后的田野上……
那里,翻耕过的田亩的泥黑
与遗落的谷粒所长出的新苗的绿色缀成了广大,阴暗,多变化的平面;而深秋的访问者——
无厌止的雨
就徘徊在它的上面……
人们都开始蛰伏到
那些浓黑的屋檐里去了
只有两匹鬃毛已淋湿的褐色的马,慢慢地走向地平线
搜索着田野的最后的绿色……
阅读方法 | 具体阅读内容 |
把握诗歌意象 | 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火把”。他的长诗①《 |
体味诗歌情感 | 如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③ |
④ | 如《鱼化石》,诗人由鱼化石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
范仲淹自幼家境困难,可贫困并未压倒他,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成为北宋时期的伟大的学者,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他的生命因“志存高远”而起舞。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起舞,是一种向上的姿态,是追求、是奋进、是拼搏……只有起舞,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
既饮,往憩于尚氏
晚乃
兴尽乃归,坐客徐君得之⑥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
(选文有删改)
A.“园已易主”中“易”本义是“双手持器向另一器倾注液体”,此处引申为“更换、替代”。 |
B.“往憩于尚氏之第”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意思相同。 |
C.“修”有“修饰”“修理”“编写”“美好”等义项,“而居处修洁”中的“修”应为“美好”之意。 |
D.“晚乃步出城东”与“寸步难行”中的“步”意思相同。 |
A.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
B.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
C.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
D.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
目录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中国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第三章 在保安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章 长征 第六章 西北的红星
第七章 到前线去的路上 第八章 在红军中(上)
第九章 在红军中(下)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喂!”我喊道,“给我们拿点凉水。”
可那孩子根本不搭理我。过了一会儿,我又叫另一个孩子,他也不理我。
联络局局长李克农透过他那厚片近视眼镜,看到了发生的一切,这时我发现他大笑起来。他拉了拉我的衣袖对我说:“你可以叫他们“小鬼”,或者“同志”,但不能叫他们“喂”,这里的所有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自愿过来帮忙的。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可不是仆人。”
就在这个时候,凉水来了。
“谢谢你,同志!”我抱歉地说道。
“没关系,”他说,“你不用为这么一桩小事向同志道谢!”
那个少年先锋队员面无怯色地看着我。
又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十五岁的瘦少年,他是在甘肃河连湾附近的一所医院里工作的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头头。他的家在兴国,那是红军在江西的模范县,他说他有一个兄弟还在那里的游击队里,他的姊姊是护士。他不晓得他家里的人怎么样了。是的,他们都喜欢红军。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懂得红军是我们自己的军队-为无产阶级作战”。我不知道向西北的长途中跋涉在他年轻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但是我没有能够弄清楚,对这个一本正经的少年来说,这整个事情是一件小事,只是徒步走过两倍于美国宽度的距离的小事情。
“很苦吧,嗯?”我试着问道。
“不苦,不苦。有同志们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
“但是有这样的不同,”一个青年农民插嘴说,“如果我们的街坊说我们没有帮助白军,红军就相信了。但是碰上白军,我们即使有一百个好人为我们担保,而没有一个地主,白军仍把我们当红匪。可不是这样?”
那个老头点点头。他说上次白军来时,把山那一头的村子里一家贫农统统杀了。为什么?因为白军问红军藏在哪里;那家子人不肯告诉他们。“从那以后,我们全都逃了,把牲口带走。我们后来同红军一起回来。”
“要是下次白军来了,你走吗?”
“啊哟!”一个头发很长,长得一口好牙的老头叫道,“这次我们当然走!他们会杀死我们的!”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分析鉴赏】下面的批注,正确的一项是( )A.资料一:通过浏览目录,跳读正文,我们可以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
B.资料二:两个孩子都不理“我”,体现他们没有礼貌。 |
C.资料三:纪实作品中,作者只需要记录经过筛选的事实,不应阐述自己的见解。 |
D.资料四: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白军对百姓的压榨剥削、滥杀无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