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抗美援朝,实现朝鲜统一 | B.抗美援朝,捍卫朝鲜独立 |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D.抗美援朝,助弱反霸 |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 大事 |
1842年 | 《南京条约》 |
1860年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1865年 | 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
1895年 | 《马关条约》 |
1895年 | 公车上书 |
1898年 | 《时务报》 |
1901年 | 《辛丑条约》 |
1905年 | 中国同盟会成立 |
——摘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一
![]() | ![]() | ![]() |
①舞蹈纹彩陶盆 | ②西藏布达拉宫壁画(局部) | ③敦煌莫高窟壁画(局部) |
发现于青海省,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年 | 绘于17世纪,描绘了拉萨僧俗举行仪式,欢迎五世达赖喇嘛从北京返回西藏的场景 | 绘于初唐,舞者赤脚袒腹,具有印度特点,伴奏所用的都昙鼓等来源于印度 |
材料二 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下装为白裤、乌皮靴,与西域“龟兹乐”“安国乐”相似。“方舞”音乐娴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
——摘编自袁禾《中国舞蹈通史》
材料三 北宋民间舞蹈不仅出现于瓦子、酒楼,在城市街巷、乡村场院也发展起来。由若干表演者组成的舞队数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文化夜市开始出现,市民在支付费用后,就可以观看舞蹈等表演。观舞写词也成为宋代文人的风尚,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所录北宋时期描写舞蹈的词约有210首。
——摘编自李忻桐《北宋市民艺术研究——以宋人笔记为中心》
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人的必备文化。它和“诗”与“礼”一样,是人受教育过程中必备而不可少的。《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一个社会来说,孔子认为,礼和乐相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
从古罗马流传下来的舞蹈传统在中世纪被禁止。14、15世纪人性、个性的解放使人们可以率性而舞,被教会禁止的群蹈开始盛行。舞蹈活动是如此地普及与频繁,以至于教会不得不放松对群蹈的限制。
——摘编自[美]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
《联合国歌》歌词节选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 大地涌起雄壮歌志 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 赞美新世界的诞生。 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 | 《七子之歌——澳门》歌词节选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
B.“一五计划”的完成 |
C.“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
D.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A.达成澶渊之盟的是①和③ | B.②和④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
C.②相继灭亡了①和③ | D.岳飞抗击的政权是① |
美国的历史,充斥着暴力和扩张。1776年独立以来,美国动用武力不断扩张,屠杀印第安人,入侵加拿大。发动美墨战争,策动美西战争,吞并夏威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挑起或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叙利亚战争等,用军事霸权为其扩张开路。近年,美国年均军事预算为7000多亿美元,占世界军费总支出的40%,超过第2名到第16名国家的总和。美国目前在海外有约800个军事基地,在159个国家驻扎了17.3万人的军队。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全国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一览表
时期或时间 | 春秋战国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辽西夏(1100年) | 明朝 (1600年) | 清朝 (1800年)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2.3 | 5.72 | 3.85 | 6.42 | 7.2 | 10.7 | 10.5 |
粮食亩产量(市斤) | 95 | 110 | 120 | 154 | 140/343 | 155/337 | 155/337 |
总产量(亿市斤) | 205.39 | 591.4 | 415.8 | 889.82 | 1749.45 | 2385.88 | 2340.97 |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国家兴衰。周宣王时,卿士虢文公提出“王事惟农是务”的观点。战国时,商鞅把“耕织”视为本业;李悝鼓励百姓“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叙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 |
政治 | ![]() |
经济 |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
民族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的胡床、椅子和方凳 |
材料二 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摘编自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