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行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小港渡者》【清】周容


【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子捆扎。③阖(hé):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行之徐:
(2)命小奚木简束书从以: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
B.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
C.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
D.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尚可得南门开否?
4.文章“爽然”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样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5.作者从“渡者”的话以及自己的经历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类型:课外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善于在精细中出彩

楚波

①“治大国如烹小鲜”,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经典名言阐述治国之道,强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要倡导精细化的工作态度,善于在精细中出彩。

②精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各领域治理精细化程度的跃升。立足具体实践,精细化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复杂问题、现实难题,只有“把准脉”抓住症结,“开准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同时,对于群众反映一些干部在工作作风、方法、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破解之道也正在“精细”二字。追求精细、实现精细,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

③精细化应以前瞻性为前提。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增强工作前瞻性,提高敏锐性和洞察力,善于看海面上航船的“桅杆”,练就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顺应大势、把握机遇中赢得未来。

④精细化须以察实情为基础。飞针走线,关键在定好位、选好点。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某种意义上就是定位、选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工作也就谈不上精细化。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弄清最真实的情况、摸透最鲜活的民意,才能精确研判、找到解决问题的“桥”和“船”,进而实现精准施策。

⑤精细化当以信息化为支撑。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线上与线下融合融通,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不断演进,数字中国发展日新月异。这为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着眼于更好开展工作,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思路举措,切实转变理念方式,把握好信息化时代精细化治理的新需求、新特征、新趋势;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治理方式向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治理精细化。

⑥精细化要以好作风为保障。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担当作为,贵在经得起细处检验、精度衡量。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细、抓而不实,必然会情况不清、作风不实、思路不明、措施不当、效果不佳。诚于心,才能工于精。自觉以精准思维促进作风转变,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真正把“精”的要求和“细”的标准立起来,才能做到细致、精致、极致,让精细化成为一种追求、一种常态、一种习惯。

⑦历史的宏图,总是绘就于平凡的细节。以精雕细琢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功夫,一茬一茬接着干,一件一件去落实,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我们就一定能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把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1.读了全文,你认为文章中哪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请认真抄写在下面。
2.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有人认为,文章③④⑤⑥段的顺序可以调换,你有何建议?为什么?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忙年

刘会然

年前忙,年后闲,忙忙闲闲过大年。腊八一过,地处江南赣中的故乡,家家户户又开始为而忙了。

②记忆中,故乡忙年的气氛是那么富有生机,那么和顺,那么喜庆。

③家乡人最先忙的是洗洗洗。洗桌洗凳,洗碗洗盆,洗缸洗灶,洗门洗窗……只要能洗的,件件都会洗一遍。新年新年,讲究的就是。这个时候,村里的人家都会勤勤快快忙碌起来。

④腊月,除了洗,还得买。吃的、穿的、用的,一年辛苦下来,不买一点儿,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哪行?

⑤年前的那些天,母亲一定会去赶集。那时,集市上不像现在这样商品丰富,现成的衣服不多。母亲只能扯下几匹布,请村里的老裁缝帮我们量好尺寸,赶在年前把新衣做好。除了买布,还要买过年用的盐、酱油、茶叶、水果糖、香烟、爆竹等。集市上大红的年画到处都是,母亲喜欢买胖娃娃抱鱼、金元宝、福寿禄等有着吉祥寓意的画,回来后把年画贴在堂屋,亮亮堂堂,喜气洋洋。

⑥年前,还要忙的一件事就是做美食。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的吃食比较简单,商店的食品也比较稀缺。所以很多吃食,大伙儿得自己动手做。做上几样美食,这年过得才有滋有味。

⑧老家赣中一带,人人酷爱嗑水煮西瓜子。烟火渲染后的西瓜子咬起来咵咵响,经过牙齿与舌头的缠绵,西瓜子的体味妙不可言。每年过年,少什么,也不能少西瓜子。通常,最早做好的过年吃食,就是用桂皮、八角、橘皮等香料煮好并自然晾干的西瓜子。

⑨炒货主要有三样:番薯片、黄豆和花生。那时家家户户都种番薯,因此炒番薯片最常见。在具体的制作方法上,黄豆和花生可以直接炒,番薯片就要费点周折。要先选择霜降晴朗的天气,把番薯刨成片,在锅里煮熟后,再放在篾席里晒干,之后,才将番薯片放进锅里炒。炒番薯、黄豆和花生时,都要在锅里放上细沙,让炒货受热均匀。每次听到沙沙沙的炒锅声,我们就会围着火灶,火急火燎地等着炒货出锅。那时,每家都是炒一小罐的黄豆和花生,炒好几麻袋番薯片。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本事,把凛凛的冬天过成一个幸福的期盼,一个热烈的喜庆。

⑩小年后,还会做粉蒸肉和粉蒸芋头。那个年月,家家都不是很富裕,所以粉蒸肉只做一大碗,粉蒸芋头却要做一大甑。做粉蒸芋头时,用米粉包裹芋头,再用大菜叶包裹米粉,一出蒸笼,香气四溢,惹得人直鼻子。每家做的粉蒸芋头,能够从正月初一吃到十五,甚至吃到正月二十几。

⑪小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做爆米糕。爆,老家口语称,寓意温饱。糕,谐音,芝麻开花节节高,谁家不想图个好彩头?因此,爆米糕成了家家户户常做的食物。落口就溶的爆米糕,不仅是小孩儿的最爱,也是老人的最爱。谁家做爆米糕后,邻居们就围坐在火灶边,帮忙的帮忙,聊天的聊天。等爆米糕做好后,你一口,我一口,大人小孩嘴里都噙着爆米糕。可不知为何,现在条件好了,市场上随时能买上爆米糕,但总是吃不出童年时爆米糕的好滋味。

⑫忙年忙年,家家忙得开心,忙得乐意,忙得和气,忙出红火幸福年。

1.阅读文章,简要概括作者围绕“忙年”写了哪些内容。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烟火渲染后的西瓜子咬起来咵咵响,经过牙齿与舌头的缠绵,西瓜子的体味妙不可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一出蒸笼,香气四溢,惹得人直鼻子。(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文章融合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以第⑨段为例,简要分析。
5.很多回忆性的文章中,都会出现对过去食物的怀念,比如《社戏》中那晚的“好豆”,《忙年》中童年爆米糕的“好滋味”。作者们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请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驼背李的春天

①只要远远看见他,刚才还在嬉笑玩闹的孩子们,总是吓得迅速逃窜开,呼啦啦作鸟兽散。

②说来,他的样子确实有些瘆人。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了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

③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直呼他驼背李,谈论起他时,都流露出一副可怜和鄙夷的神情。谁家的孩子调皮或是半夜哭闹,只要说一声,驼背李来了啊,孩子便立马噤声,变得听话起来。

④驼背李一人独住在村子北角。家门口有棵歪脖子树,一年四季常青着。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

⑤除了李奶奶,几乎没人去驼背李家。李奶奶是驼背李的姐姐,她常送去一些蔬菜瓜果。只要李奶奶去了,驼背李就一改往日的落寞寡言,姐姐长姐姐短地叫,满是皱褶的脸盛开如菊的花。

⑥李奶奶和我家是邻居,一次她和母亲聊着天,说到驼背李,突然落下泪来。也是那时,十岁的我,听了驼背李的故事,才开始渐渐懂得人世的艰辛。

⑦驼背李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妻子贤惠,儿子乖巧,日子虽然贫穷却也温馨。而这幸福生活,在儿子两岁那年戛然而止。冬日里,一场极致的严寒,让儿子半夜感冒发起了高烧。两口子踏着没膝深的雪,赶到村子卫生部。赤脚医生忙中出乱,未做皮试就给孩子注射了青霉素……孩子去了妻子如抽去主心骨般悲痛欲绝。一日,趁驼背李不备,她悬梁自尽,追随孩子而去。儿子的病逝,妻子的离去,接连的打击,让只有三十来岁的他迅速苍老下来。空荡荡的屋子里,常听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

⑧背李沉寂了很久,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发染白霜,背驼得更厉害了。有好心人介绍他去城里一家工地做保安。半年后,工地完工,他回到了村里。回来的他变得精神抖擞起来,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⑨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雪,驼背李每个月都雷打不动地去趟城里。去时满脸期待,回时,满目欢喜。于是,有好事者嬉笑着调侃,说驼背李去城里找相好的了。他听了,亦不恼,一人微笑着径直走回他的蘑菇房里去。

⑩当我高中毕业回到村子,偶遇到驼背李时,几乎没认出他来。他更消瘦了,发白如雪,面颊深陷下去。他让我想到了深冬里枯槁的树木,似乎在一寸寸地腐朽下去。不久,就听到了驼背李重病卧床的消息。

⑪那一天,是寒冬里难得的一个大晴天。有个年轻男孩一路寻了来,挨家挨户地问,李二勇的家在哪?村民们呆愣半晌,一个满口无牙的大爷恍惚记了起来,说,他问的好像是驼背李吧,大家才醒过神来。

⑫村民们跟着年轻人去了矮蘑菇下。进到黑暗的屋子里,见到病床上的驼背李,年轻人扑通跪下了:“爹,儿来看你了……”他的一声“爹”让大家惊呆了,也让昏迷中的驼背李醒了过来。他抬起迷蒙的眼,定定地看着年轻人,脸上有了明媚的笑容,竟奇迹般地精神焕发起来。

⑬原来,那年驼背李去城里打工,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捐款助学时,他默默地记下了校址,捐了身上所有的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前些年,他每个月定时去县城,就是去邮局给孩子汇款。钱不够了,他便去公园和街头拾荒,所得的钱全都给孩子汇去,一直供到那孩子中专毕业。

⑭他资助的孩子就是眼前的年轻人。如今,年轻人已事业有成,便一路寻来感恩。在场的村民得知事情的经过,一边唏嘘感叹着,一边落下泪来,看向驼背李的眼神多了赞许和敬佩。

⑮自那天起,驼背李的头发被梳理得格外齐整,衣服也是分外的整洁。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扶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搭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递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画面温馨感人。村民们都羡慕地说,驼背李的春天来了

1.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并指出错误原因。
A.对于驼背李,孩子们怕他,村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甚至看不起他。
B.第⑧段画线句子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兴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驼背李获得男孩的感恩回报做铺垫。
C.读完全文,我们知道驼背李是一个样子瘆人、贫穷但非常善良的人。
D.善良的驼背李为了给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捐钱,决定到城里一家工地做保安。
2.通读全文,在横线上概括出村民对驼背李态度变化的词语。
可怜和鄙夷→,__________→唏嘘感叹→__________→羡慕
3.文章开头部分写孩子们怕他、大人们不喜欢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从修辞角度)
2)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扶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从加点词的角度)
5.联系全文,说说第段画线句“驼背李的春天来了”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题大庾岭北驿: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质岭时所作。②陇头梅:《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陇头人,指边塞的友人,后借指思念的亲人、朋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看见鸿雁南飞的景象,由此想到“北雁南归,不过梅岭”的传闻,忧伤不觉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B.诗人由南飞雁想到自己的处境,由雁及人,将诗人痛苦复杂的内心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C.颈联描写了黄昏时分,江潮初退,水面寂静,林中瘴气萦绕的景色,这样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D.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想到明天早晨回首遥望,岭上梅花盛开,定会阻挡自己望乡的视线,无限凄油然而生。
2.陆时雍《诗镜总论》曾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全诗处处写“愁”却未着一“愁”字,诗人使用了哪些手法抒写内心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南方周末》2023新年献词中说:“未来终将到来,相信让未来与我们有关。从现代化的百年追寻,到大疫后的秩序重建,我们相信,他们相信,不是因为未来值得相信,而是因为未来必须相信;不是美好已在前方等待,而是相信撬动了向往。”


请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以“相信”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题目二:以“这份相信从未改变”为题,写一篇作文。(诗歌除外)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

王继颖

①盛夏,全家去吉林省大山深处探访亲戚,迷了几次路才找到他所在的小村庄。村外公路狭窄,一家又一家石头加工场白烟升腾、机器轰鸣。村里房屋低矮,住户稀疏,才下过雨,蜿蜒的土路泥泞……

②归来之后,却常常记起那个小村庄,因为亲戚邻居那灿烂的笑脸,因为他家那道鲜花盛开的篱笆。亲戚邻居是个中等身材、五六十岁的男人,他家院落并不宽敞,院子东、西面是别家的石墙。院子北面,繁花似锦的各色六月菊,密密麻麻,交织成两道五彩缤纷的花篱笆;两道花篱间,藤条弯成的月亮门,缠绕着凌霄的绿叶红喇叭;月亮门向外的路两边,妖娆着数不清的粉紫大丽花。繁枝茂叶的绿背景,烘托出成千上万朵绚丽的花。主人大概常浇水喷洗,所有的花,都清丽明净,如刚沐浴过的婀娜女子。

③邂逅这么多美艳动人的花,我欣喜地驻足,看不够,就用手机拍。一张笑脸从月亮门里迎出来,朴素、热情又亲切:“你们是远道来的吧,去老钱家?”他指着近旁一户人家。

④我的心全在花上:“这么多花儿,太漂亮啦!全是您养的?”

⑤“是啊,每年都养,习惯了。花儿也一年比一年好看。要是喜欢,走的时候捡大朵的,摘些带回去———哪朵好看,尽管摘,回去插花瓶里,也能开几天。”男人语调不高,温和的声音里透着欣喜。他含笑看花的眼神,像是在看自己的一群美丽的女儿。

⑥我没带走一朵花儿,我不愿带走一朵花儿。那绚丽缤纷的花儿,洋溢着美丽温和的芬芳,应该绽放在枝头,而不是萎谢在瓶中。虽然生活在石粉包围的僻远山村,因为这鲜花盛开的明媚篱笆,男人平凡的日子和生命,一定不缺少希望和滋味儿。

⑦归路上,我们绕道丹东,坐船游鸭绿江。在中朝交界的水域,皮肤黝黑的朝鲜老乡驾着简陋的小船靠近游艇,售卖烟酒等物品。交易结束,朝鲜老乡望着游客们,指指自己的嘴和肚子。导游解释,他饿了,哪位游客有吃的喝的,可以送他一点儿。游艇上很快伸出两只纤细白嫩的手,那是一双年轻女子的手,左手一袋煎饼,右手两只鸡蛋。女子的身姿和脸庞隐在人丛中,却不妨碍她那双送出关切的手定格成永恒的镜头。

⑧这女子关切之手送出的善意,宛如大山深处鲜花的篱笆。鲜花的篱笆,又与一段视频关联起来。那是几年前一个文艺节目的片段。拾荒歌者幼年丧父,少年外出打工,因贫穷和知识贫乏找不到正式工作,除了打零工,更多是在城市的垃圾桶前翻找生活。常夜露宿街头的他,到中年还未成家,甚至不知自己确切的年龄。他却一直热爱读书和唱歌,热心照顾朋友的家人。在节目中,他怀着梦想倾情献唱,眼神干净,歌声纯粹。“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东西,我也想成为其中一部分。”他的善良和执著编织出的也是一道花的篱笆。我们无法洞悉拾荒歌者的人生,在视频里邂逅,却被深深感染,一下子沉静下来,对世界多了敬畏之心。

⑨白驹过隙,忙忙碌碌间,除了至亲好友,我们很难走进更多人生命的院落,也难以邀请更多人走进我们生命的居所。然而,作为世间众生,我们却可以以美好的情趣、温暖的善意,以热爱和执著等,为生命加一道花的篱笆,让路过我们生命的人,分享一片明丽,一缕馨香。

1.请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人物事件品质
亲戚邻居________________美好的情趣
年轻女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荒歌者参加文艺节目,怀着梦想倾情献唱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含笑看花的眼神,像是在看自己的一群美丽的女儿。
3.文章第⑥段中,“我”为何“不愿带走一朵花儿”?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分析文章题目“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的两层含义。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链接材料】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鲁迅《故乡》)


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各自怎样的特点?结合文章,说说两位作者这样写各有何用意?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①员外: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予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苏轼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品读苏轼两篇诗文,我们会发现可以给一代文豪苏轼起很多昵称:美食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到黄州》和《记承天寺夜游》是否流露了诗人相同的心境?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于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攀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磴,上十数里,正德间白云、云外两僧团瓢尚在。复上二十余里,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已而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

……

霞客纪游之书,高可隐几,余其从兄仲昭雠勘而存之,当为古今游记之最。西游归,卒以辛巳正月。葬江阴之马湾。

(选自钱谦益《徐霞客传》,有删改)


【注】①玄对:十分喜欢。②践更:古代的一种徭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③质明:天刚亮的时候。④趣:通“趋”,急忙。⑤雠勘(chóu kān):校勘。
1.解释加点字。
文言字词方法解释
之出游上下文内容理解法(1)
课内迁移法:巘多生怪柏(2)
其从兄仲昭雠勘而存之查字典法:①连接②撰写③同“嘱”,嘱咐④部署(3)

2.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限断三处)。
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3.句子翻译
(1)吾取间道,攀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
(2)已而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
4.小澄很崇拜徐霞客,希望成为像他一样的旅行家,请你结合文本,给他能够达成心愿的几点建议。
类型:课外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注释】①既望:农历十六日②沃:用水淋洗,这里指冲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至于夏水陵:________   (2)多趣味:__________
(3)其远出海门:________     (4)则玉城雪岭天而来: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B.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D.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4.分析【甲】、【乙】两个选段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