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顾名思义,重点在于“盲”,同样的包装里装着不同的玩偶手办,盒身上通常有整个系列的玩偶造型图片,但在你付完钱、拆开盒子前,你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选中的是什么款式。
定价适中、充分利用好奇心这几大属性是盲盒一出世就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主要原因。盲盒具有收藏性、设计性的特点,迎合了年轻人对“萌文化”的喜爱,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审美需要,体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日渐增长,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
——《光明日报》(有删改)
——选自《艾媒网》
一个人购买盲盒,可能是因为他身边的人都在购买和讨论盲盒,而他需要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其他人的肯定和接纳,从而找到归属感;一个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抽盲盒过程的人,可能需要的是享受被人关注的快乐以及与人分享的喜悦。这种行为其实是“羊群效应”——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
——《半月谈》(有删改)
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对盲盒中不确定的产品会产生较强的期待感,这种期待感可能会逐步“成瘾”。同时,购买盲盒获利的概率极低,让青少年过早涉足投机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会让部分青少年认为可以通过投机取巧来赚钱获利。
——《人民网》(有删改)
盲目消费属于刺激消费者赌徒心理的产物。一方面,中小学生购买盲盒的确能得到抽奖一般的快感;可另一方面,盲目消费易让青少年沉沦迷失。为追逐一时体验,无上限地盲目消费,甚至导致追逐攀比,无意间会助长青少年群体的奢靡之风。这对中小学生形成成熟、稳健、务实的消费观极为不利。
——《扬子晚报》(有删改)
1.从以上同学筛选的材料推测,最有可能成为本期活动研究主题的一项是( )A.盲盒是什么? | B.细说盲盒,理性入手。 |
C.盲盒热背后的“坑”。 | D.盲盒的未来发展,还好吗? |
妹妹:哥哥,同学们都有盲盒,我也想要。下个月生日,希望爸妈给我买那套限量版盲盒!只是价格要2000元,好贵,希望梦想成真!一定超开心~~~ |
年 瘦
葛闪
①以前,冬天是瘦的,年是肥的。
②小时候,我们盼年,不亚于旱地之于甘霖,蜜蜂之于花朵。母亲去采购年货,带着我们的目光而去,带着我们的目光而回。琳琅满目的年货里,我们最喜欢的无外乎吃了。母亲置办好年货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抖落身上的风雪,刚一进屋,在一片欢呼声中,每个人都口中生津,眼里火热,众星拱月般把母亲围在了中间。晚上做饭时,母亲在一片热气氤氲中忙来忙去,身影被投射在土墙上,随着灯光摇曳不定。我们在旁一边假装着做作业,一边急着想把目光穿透锅盖上的热气,想把锅盖下面的每一个谜底都揭开。而母亲,总是早已识破了我们的小心思,一边笑,一边却不忍戳破我们的面具。
③年夜饭上桌了,我们再度感叹母亲真是一个神奇的导演——豆角、猪肉、白菜、丸子、鸡蛋、羊排、鱼、香菜等,它们在母亲眼中不分主角配角,生旦净末丑,统统都上台,母亲把它们安置在一起,总能让它们活色生香,上演了一出别样的饭桌上的春晚。
④有时候,谁家的餐桌上遗漏了一道鱼,或是一盘肉,抑或一碗羹汤……千万别担心,“串食”在等着我们哩。那时的邻居们就是热情,有的甚至提前打好招呼——我家鱼买得多了,你家今年就别做鱼了。张家牛肉买得过剩了,李家就在年夜饭的节目单上撤了牛肉,因为张家保管会准时地送过来。没有硬性规定,只是存在于乡邻们内心的最柔软处——记忆里的乡村,有很多东西,不经约定,自在人心。
⑤其实,将新年充实得如此饱满肥硕的,又何止于简单的吃喝呢?
⑥要压岁钱的时候,老家里讲究晚辈双膝着地,面对长辈咚咚咚磕几个响头,在年初中磕出个吉祥和祝福。我们大多数人都讨厌繁文缛节,觉得太隆重反而显得见外。但这样的隆重,繁杂一点又何妨?若是简单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未免太过寒碜直白。拜年拜年,不拜如何成年?
⑦以前,外出打工者在未知具体归期时,用一纸家书告知会在某个日子左右回家。于是,家的团圆,便是在两地的互相盼望中展开行程。不知道儿女何时出发,亦不知经过了多少站,更不知道具体几时几分到家。于是,赶年的人在急躁中望眼欲穿,盼归的家人在急躁中急切等候。虽是急躁,但却是温暖。细细思忖,年在翘首以盼中,空气里到处洋溢着企盼、重逢、归属、投怀等温暖的字眼时,路程漫漫,归途迢迢,那又如何?而现在呢,科技早已给我们规划好行程,始发时间到站时间一目了然,一切都早已有安排。所有的时间都变得飞快,但却又有很多的东西在不断的丢失。
⑧我害怕,害怕有一天,春节到来的时候,“恭喜发财”被红包所代替,给逝去的亲人烧一刀火纸,被扫一下二维码寄托哀思而代替,亲手操刀的年夜饭完全被美团、百度糯米所代替。更害怕,以前年是不厚此薄彼的,公平的在男女老少的头顶上绽放出一顶又一顶烟花,而后来,却变成头顶一团又一团的苍凉。
⑨我们并不想否认现代科技带来的文明给予人的便捷和享受,但却总觉得年相比较于以前,味道淡了,温度冷了,形体瘦了。
⑩以前,冬天是瘦的,年却是肥的。现在,冬天越来越肥,年却瘦了。冬天与城市的灯红酒绿结了盟,而年却与冬天撕毁了几千年的契约。我多想穿梭到以前,若是有幸能生得一双回春妙手,为年把一把脉,触手温热,脉搏强劲。而现在呢,我们把手伸出去,摸到的却是瘦骨嶙峋般的年的臂膀,脉息微弱,触手薄凉。
(有删改)
1.悦读坊近期开展了“经典散文阅读周”活动,同学们对散文的阅读策略进行了讨论与总结。【甲】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乙】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也。幼有至性,亲戚异之。年八岁,谢豫章将①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②。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③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④,焉别颜回?”
【丙】钟毓⑤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⑥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⑦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
文言词句 | 方法 | 解释 |
人问其 | 查找字典:A.原来的;B.原因; C.故意;D.所以 | ① |
何氏之 | 成语解词:三顾茅 | ② |
亲戚 | 用法相同:友人 | ③ |
其父时 | 语境推断 | ④ |
谢父:仁兄今日光临① 客:谢兄客气了!愚弟素闻 ② 谢父:犬子不才,仁兄垂爱。 |
风华正茂的年代,为自己预定一个目标,设计一种形象,憧憬一种未来,都是莘莘学子应有的情怀,或如春花,绚丽多姿;或如翠竹,劲节凌云;或如飞鸟,自由翱翔……
诚信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精髓所在。为何将诚与信联系在一起?在古代汉语中,诚与信二者互训,也就是说二者可以互相解释、意义相通。诚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实际上,诚和信的语义侧重有所不同。诚侧重内心层面,指内心情感的真实无伪、自然流露。《荀子》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诚更重要的了。信则侧重于人际交往层面,指言而有信、遵守信用。《论语·为政》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义,不知他该如何立足处世。诚于内,信于外,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我们将“诚信”二字连用,表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
(选自《诚信: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有删改)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随着我国个人诚信档案系统的逐渐完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愈加离不开“诚信”二字。特别是个人诚信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为个人建立社会诚信档案,记录个人在社会上的诚信、文明行为表现,而不良的诚信记录,势必会给其自身带来更为昂贵的择业成本。
诚信是国家和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诚信是每一个小家乃至社会这个大家团结稳定的根本所在,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鼓励和倡导的正确选择。诚实守信是社会的主旋律。只有人人坚持诚实守信,才会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选自《诚信:做人的自我诠释》,有删改)
如下图。
A.诚和信的语义侧重有所不同,诚侧重内心层面,信侧重于人际交往层面。 |
B.诚是形声字,信是会意字,二者在古代汉语中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解释。 |
C.我国个人诚信档案系统已经完善,记录着个人在社会上的诚信行为表现。 |
D.材料三的邮票左边为鼎,右边为写有“诚信”的卷轴,寓意是诚信做人,一言九鼎。 |
①中新网9月23日电 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于2023年9月23日20时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正式拉开帷幕。
②作为本次大赛的开篇,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寓意着新时代的中国正与亚洲、世界交融激荡,像浪潮一样奔涌向前。开幕式共分为“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大篇章,将通过国风之潮、自然之潮、科技之潮、运动之潮、数字之潮等对主题中的“潮”字进行具体诠释。根据开幕式流程,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火炬的点燃时间在21时28分左右,上亿人次的数字火炬手将和线下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
③本届亚运会,亚洲全部45个亚奥理事会成员超过1.2万名运动员报名,加上技术官员、记者等总规模达3万余人,创下新纪录。杭州亚运会以“绿色、智能、节俭、文明”为办赛理念。除主办城市杭州,本届亚运会设置了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等5个协办城市,共有56个竞赛场馆、31个独立训练场馆及1个亚运村和5个亚运分村。
④据悉,本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1329人,运动员886人,包括了36名奥运冠军。共有67人参加过里约奥运会,201人参加过东京奥运会,226人参加过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630人为第一次参加亚运会。相较于巴黎奥运会32个运动项目,杭州亚运会设项多达40个,细分为61个分项、481个小项。中国体育代表团将参加除卡巴迪、板球以外的38个大项、407个小项的比赛。
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的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扇面造型反映江南人文意蕴,赛道代表体育竞技,互联网符号契合杭州城市特色,太阳图形是亚奥理事会的象征符号。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A.材料一的消息标题可拟写为“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正式拉开帷幕”。 |
B.材料一第①段中的“中新网9月23日电”属于新闻的导语,概括了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
C.材料二中的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由六个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含义。 |
D.杭州亚运会以“绿色、智能、节俭、文明”为理念,除主办城市外,还有5个协办城市。 |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的老师沈从文
汪曾祺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在那时,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新村,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⑦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⑧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⑨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⑩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
1.回忆性散文主要用典型事件来回忆人物。汪曾祺在选文中回忆了沈从文老师的诸多往事,请简要概括。(写出三件即可)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④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