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让数字生活加速到来
①2024年4月,在南京举行的全球6G技术大会,围绕6G 关键技术、通信AI融合及未来应用等话题,全面展现了6G研发最新成果。2023 年,国际电信联盟定义了6G的6个典型场景和15 个性能指标。通信、感知、计算、AI、安全等多维能力要素融合一体,空天地一体泛在连接,成为6G的核心技术特征。
②新技术与6G加速融合,新场景已成为6G技术发展重要驱动力。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是潜在6G 新兴价值场景和产业。发展低空经济能够带来多方面利益,通过升空将二维交通变成三维交通,且能够提供点对点服务缓解地面拥塞,更是有望产生万亿级的经济价值。
③对于电信产业而言,6G 应用场景中极具潜在经济价值的是无人机服务。在6G空天地一体通信能力支持下,无人机将在快递业、农业、智慧城市、低空巡检的场景发挥价值。人形机器人则是6G潜在应用场景的另一个热点,作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④6G能够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应用体验,
⑤在6G的支持下,车辆对车辆或车辆对基础设施的通信和协调、自主运输,可以减少道路事故和交通拥堵,沉浸式体验应用能够无缝融合虚拟和现实世界环境,并为用户提供新的多感官体验。当然,6G的发展也离不开新的终端。AI将是终端不可或缺的能力,以AI、卫星互通、产业数字化、柔性硬件技术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将为6G终端带来更丰富的功能,改变用户体验和应用程序的范围。
⑥日常生活中,6G终端将为人们提供全新的场景数字体验。潜在的典型场景
⑦当前,以6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步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物联网等技术也在加速创新,并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驱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治理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作者:陈志刚。选自《科普时报》2024年5 月3 日)
文本二①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标准,一个概念性无线网络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促进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
②6G 网络将是一个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集成的全连接世界。通过将卫星通信整合到6G移动通信,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网络信号能够抵达任何一个偏远的乡村,让深处山区的病人能接受远程医疗,让孩子们能接受远程教育。此外,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信卫星系统、地球图像卫星系统和6C地面网络的联动支持下,地空全覆盖网络还能帮助人类预测天气、快速应对自然灾害等。这就是6G未来。6G通信技术不再是简单的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的突破,它更是为了缩小数字沟沟,实现万物互联这个“终极目标”,这便是6G的意义。
③6G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能达到5G的50倍,时延缩短到5G的十分之一,在峰值速率、时延、流量密度、连接数密度、移动性、频谱效率、定位能力等方面远优于5G。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
1.下列对两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题目“6G让数字生活加速到来”,从总体上强调6G技术将助力数字生活早日实现。 |
B.文本一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个加点词“包括且不仅限于”限制范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
C.文本二第③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说明6G技术多方面优于5G技术的特点。 |
D.两则文本说明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可促进产业互联网、物联网发展,驱动变革创新。 |
荣誉
①门被打开了,钱程听到屋外父亲与邮差之间一阵嘹亮的对话声,父亲一个劲儿地向邮差道谢,他知道自己的梦想实现了。
②钱程不是这个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但他绝对是第一位警校学生。钱程上警校的时候,每每放假回家都会着一身警服在村子里穿梭一阵子,见谁都打招呼,腿勤了,嘴也甜了,像是变了一个人儿。对门的王婶儿逢人必夸:“老早我就看钱程这孩子有出息,是块儿好料。”
③参加工作以后,村里人更是拿钱程做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看看人家钱程,书读得好,工作也好,以后你也要像他一样。”
④在这个被一弯溱水滋养了千年的古村落内,从没有出现过一位当差的人,这个结论也许不准确,但这个结论时常被钱程挂在嘴边,言外之意自己开了先河,成了本村第一个吃皇粮的人。
⑤随着钱程肩章上“星星”逐年增多,父亲也越来越神气。晚上还会抿几口烧酒助兴,然后哼着古老的唱腔美美地进入梦乡。
⑥父亲曾做过一个梦,他说他梦见儿子办了一起大案子,一时间报纸杂志都报道了这起大案,钱程还因为在案件侦办中表现突出被单位授予个人奖章,“那一天呀,你挂着大红花出现在村祠堂前面,啧啧。”
⑦“会有那一天的。”钱程安慰父亲。
⑧父亲抚摸着老伴的遗像:“老太婆,你生了一个好儿子,没白遭罪。”钱程知道父亲又思念娘了,尽管在他的生命中与娘的交集并不多。
⑨在随后的几年间,父亲曾多次向他提及那个梦,总是念叨说,梦中的儿子披红戴花,立了大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梦,却被父亲念叨成一桩心愿。
⑩有一年年关,钱程回家探亲,他陪父亲喝酒,其间父亲问他最近工作怎么样,忙不忙,累不累,他回答父亲,不是太忙也不是太累,依然是老样子。“不忙不累,你就去多找点儿活儿干,也干出个大案子来,上电视的那种。”
⑪“你又来了……”钱程觉得父亲的这个愿望反成了他莫大的心理负担。
⑫父亲没作声,默默地连酌几杯,睡下了。
⑬那一天,钱程回到溱水营警队,彻夜未眠,他知道,光宗耀祖是父亲心中最朴素的情感。也许此时,在父亲梦中,他正与犯罪分子作殊死的较量。睡不着,他干脆坐起身子,下床,出门,在单位大院的水房里用冷水洗脸,“是该向领导谈谈了。”
⑭几天以后,钱程正和父亲吃饭,突然单位来了两位同事,他们首先向父亲送上新年祝福,然后给父亲宣布一件事情,说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发生了一起大案,单位准备派钱程去那里协助,当天就要出发。父亲没有阻拦,他知道这是儿子建功立业的最好机会。
⑮父亲原本想叫上几个老乡邻一起送送儿子,但儿子不同意,不让那么招摇。当晚,父亲将钱程送到溱水河畔的车站,那里有人迎接,然后他们会转程去那个不便言说的远方。
⑯钱程在到达目的地后寄出的第一封信上说他十分想家,想门前的桑葚树,想石屋后的小溪,想父亲做的烙饼和荆芥味儿的扯面,但他不能半途而废,再苦再累也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的胜利。父亲给他回信,说门前的桑葚树一开春就泛起了花挂了果,石屋后的小溪也已被村里规划成了鱼塘,“养的是鲤鱼”。至于烙饼和扯面嘛,家中随时备着精面粉,啥时间回来就啥时间做,只是不一定正巧赶得上荆芥的时令,“配上些西芹或者茴香一样好吃”。
⑰钱程办的这个案子看样子的确不小,已经过了好些日子了,依然没有回家的迹象。父亲的身体在焦急的等待中每况愈下。终于,在悬心苦等了一年零三十七天后,钱程返家了,他特意为父亲买了一件羊绒的大衣,还为街坊各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就在分发礼物的当儿,单位来人了,还是之前的那俩同事,他们为钱程送来一枚奖章和一张荣誉证书,火红火红的奖章挂在钱程的胸前,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钱程郑重地将荣誉证书转递给父亲,沉甸甸的。
⑱父亲激动得眼中泛起了泪花,钱程也流下了泪水。之后,单位为钱程放了一段长假,让他好好陪陪父亲。
⑲在家的时间久了,村子里慢慢流出一段谣言,说钱程压根就没有参与什么大案件的侦破,消失的这一年多中,鬼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就连送来的奖章都是假的,也不知那孩子用啥手段说服人家和他一起扯谎。”王婶儿撇了撇嘴,和身边的人说道。
⑳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好在父亲是见到儿子奖章后才离世的。
㉑“这就足够了。”钱程说。
(作者:莫小谈。选自《山西文学》2024年4期)
1.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全文情节,概括主要事件,完成下面的填空。云台山,位于焦作市境内北部太行山东端,主峰为茱萸峰,海拔1 297.6 米。因山岳高峻,群峰间常见白云缭绕而得名。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嵩山是五岳之“中岳”,属伏牛山系,位于郑州市登封市,嵩山有72峰,主峰峻极峰海拔1491.7米。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群众多。其中的少林寺佛塔林立,是禅宗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大河报2024年5月6日 “五一”期间,河南多家景区推出丰富的假日文旅活动。建业电影小镇用一系列出圈出彩的新潮市集玩法,带给游客全新且丰富的假日体验。打造出夜游、亲子游、穿越观剧等三种特色线路,受到不同游客群体的追捧。新剧目《谍战风云》首演全天超150场,全园遍布高颜值国风NPC 互动、玩法新潮的国风市集。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观戏剧、赏非遗等创新文旅体验持续升温。讲述中原文化和黄河文明的21个剧目不间断上演,在三所非遗馆内,结合本土资源打造的木版年画、皮影戏等几十种非遗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体验,为游客假期之旅增添别样乐趣。
“呵——,没有口袋!你以为我不知道糟蹋面团这种坏事是谁干的!你以为你现在还能留在学校里?不,这回可饶不了你,上次是因为你母亲求我,才把你留下的,这次可该了解啦。从教室里滚出去!”他使劲揪住小孩的一只耳朵,把他推到走廊里,然后关上了教室的门。
【片段二】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保尔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熬过来了吧?”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
【片段三】从这天起,保尔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暴风雨所诞生的》这本书的创作。他忘记了一切,完全被人物的形象迷住了,他第一次尝到了创作的痛苦,那些鲜明难忘的情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却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表达,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已经写好的部分,他必须逐字逐句地记住,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母亲惴惴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有时觉得他好像疯了。儿子写作的时候,她不敢走近他,胆怯地说:“你干点别的不好吗,哪有你这样的,写起来就没完没了……对母亲的担心,他总是会心地笑一笑,并且告诉老人家,他还没有到完全“发疯”的程度。
【片段四】小说已经写完了三章。保尔把它寄到敖德萨,给科托夫斯基师的老战友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但是原稿在寄回来的途中被邮局丢失了。六个月的心血白费了。这对保尔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1.下面关于文段的理解与表述正确的一项( )A.片段一中,保尔将烟末撒到了神父家的复活节面团里,被神父发现,充分地写出了保尔天真顽皮、活泼可爱的特点。 |
B.片段二中加点的“总算熬过来了”,是保尔对麻雀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表现了他的乐观坚强。 |
C.片段三中的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拿起创作这个“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表现了保尔敢于挑战新事物的创新精神。 |
D.片段四中提到,“原稿在寄回来的途中被邮局丢失了”,这个致命的打击击垮了保尔所有的信念。 |
开往春天的火车
李晓
①乡人老李给我打来电话:你赶快来村里看看,村子里开来绿皮火车了。
②老李一向是个严肃的人,不过这次我感觉他是在开玩笑。老李说,我真没骗你,你还是来村子里看看吧。
③我决定去老李的村子看看,那个村子对我有着神秘的引力。老李早早地等着我们,他在前面带路,我们踩着厚厚的落叶朝山腰走去。在苍松连绵的林中,有一个空旷地带,盘卧着一条绿色长龙,是一列绿皮火车,它是一个火车的模型展示。当晚,我就睡在这个绿皮火车民宿里。春日半夜,突降一场喜雨,能听见雨点打在后坡桃花花瓣上沙沙沙的雨声。
④隔壁车厢里的主人小黎在雨声中起床,按动按钮,深夜的火车发出长长的鸣笛声,划过寂静如浮雕的群山,划过积雨云的天幕。松涛声声中,绿皮火车悠扬绵长的第一次鸣笛,天籁一般响起在山野。火车鸣笛,当然是通过电子配音来模拟实现的。
⑤小黎看上去是一个腼腆羞涩的年轻人,他的经历却显得有些狂野,对一个原本寂静的村庄来说,他是一个唤醒人。小黎其实并不是这个村子的原乡人,他的血液却为它
⑥说多来就多来,从此以后,小黎就在村里扎下了根。这些年,小黎在老李这个村先后开发了山地赛车、滑翔伞等农文旅融合产品。城里纷至沓来的游人,享受着这个城郊村庄四季的果香漫漫,让山水草木浸润、抚慰着肺腑和灵魂。
⑦小黎说,山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性的,他不会伤害它们。自从来山里后,他把这里的植物分门别类编录进了电子档案,还准备继续栽花植树,让一座山的滚滚气流里汇聚起更大的植物家族。
⑧有一次,我去乘坐滑翔伞。当滑翔伞缓缓升空,我在空中俯瞰大地上的这个村子,山山岭岭浪头一样滚动,又似奔跑的羊群,碧水荡漾的池塘,宛如村子里睁开的清澈眼睛。我在空中想,我又能为这个村子做点什么呢?
⑨当滑翔伞落地,我迅速把自己心中的这些问题与小黎探讨、求解。那天,小黎把他在村里的梦想对我和盘托出。这些梦想,有一些已经呱呱落地、纷纷绽放。比如星空民宿,在这座山的最高峰,白云垂得很低时,仿佛跳起来就可以抓上一大把。小黎他们在那里开发了小木屋民宿,入夜,湛蓝的夜空如帆布一样的质地,上面缀满亿万星星闪烁的眼睛,在小木屋的屋顶上望星星,让人无限留恋尘世的缱绻温柔。比如桃花茶屋,村子里数百亩桃花在春风中开放,粉嘟嘟的桃花仿佛把天空染成了胭脂色,在桃花下,小黎他们开起了茶屋,在一壶山茶的袅袅茶香里,来这里的城里游客可以把一个下午的时光都留下来陪花坐坐。村子里长寿老人多,长寿山下有一股终年涌流的长寿山泉,小黎他们把长寿山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了大江南北。
⑩小黎反问我,哥,你说说,我这样做,是对一个村子好吗?我紧握住小黎的手说,你做得好。
⑪小黎说,他把这列绿皮火车辗转运输到村子里,是缘于村里朱大爷偶然间说的一句话。有一天,小黎去村里收购乡民们的山货,85岁的朱大爷坐在皂荚树下说,他这一辈子还没有坐过一次火车出远门。望着朱大爷有些遗憾的神情,小黎突然想起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一家山里客栈开办起了怀旧情调的火车民宿,于是他当即联系上了出售这种绿皮火车模型的商家。
⑫山谷里传出第一声火车鸣笛的那天,小黎搀扶着朱大爷来到车厢入坐。火车鸣笛声传来,朱大爷的眼窝里一行清泪滑落。一列时光列车,穿过茫茫时空的隧道,降临到这个村子的山野里,充满年代的梦幻感。
⑬小黎还告诉朱大爷,村子里没坐过火车的老人,都可以来这列火车民宿住上一晚。有一天,他还要带上村里的老人们,去坐高铁、乘飞机,去看看天空下远方的曼妙风景。小黎说,这是他对一个村庄的报恩。
⑭过段时间,我还要回到地气蒸腾的村里去,与乡人们一起,乘坐这趟“幸福号”火车,在光阴流转里,开往繁花似锦的春天。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第一人称进行记叙,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这个村庄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B.本文以老李的话开篇,引出下文对小黎帮助乡村致富的叙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C.第⑤段中说小黎是“唤醒人”,是因为他开发了各种农文旅融合产品,帮村里从未坐过火车的老人圆了梦,让这个寂静的村庄充满新的活力。 |
D.文中第⑤段加点词“沸腾”形容情绪高涨,结合上下文中小黎为村庄的付出,可知此句表达了村民们对小黎的感激之情。 |
E.本文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以欲扬先抑的写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
山山岭岭浪头一样滚动,又似奔跑的羊群,碧水荡漾的池塘,宛如村子里睁开的清澈眼睛。
3.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开往春天的火车”的理解。情绪是指人具有的喜、怒、哀、乐、惧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绪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质。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人的肯定性质的体验,如快乐、满意等,如愤怒、憎恨、哀怨等;与需要无关的事物,会使人产生无所谓的情绪和情感。正确处理和应对我们的情绪,我们就能很好地利用它。比如,考试前一天的晚上,你有点紧张,睡不着,但你想到老师、家长说过要保证充足睡眠才能有利于考试发挥,于是强迫自己躺在床上睡觉。你在床上辗转反侧,开始数羊:“1只羊、2只羊……199只羊?我怎么还如此清醒?完蛋了,明天考试一定考不好了。”这样就产生了消极的心理暗示。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纳紧张情绪,这是我们的身心在积极“备战”。研究发现,适度的紧张和亢奋,有利于能力水平的发挥。我们可以继续复习(建议做一些难度较低的记忆阅读类学习任务),也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让自己内在的这部分能量释放掉,人困了,自然就能入睡。考试中,如果你感觉情绪紧张,不能沉下心来考试,则可以多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慢慢沉浸到考试中去,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材料二】当人情绪不稳定时,会产生消极情绪。这时,不要一味地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也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先从心理上接受、识别,同时自己尝试用一些常用的方法锻炼和平复调整情绪,如与朋友沟通,听听音乐,做做运动等。每当自己平复调整一次,情绪控制能力就是得到了一次锻炼。情绪管理不是简单地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在正确理解情绪、体察接纳自身真实情绪的基础上,掌握调适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与技巧,让自己成为情绪稳定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呢?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联合问卷网做的问卷调查。
情绪分类及影响表 | ||||
分类 | 影响 | |||
健康状况 | 认知发展 | 个性发展 | 人际关系 | |
积极 情绪 | 能提高免疫力,有益健康。 | 有助于集合注意力,提高记忆力,使思维敏捷。 |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 常表现为欣赏的微笑、认可的点头等,有利于建立相互尊重、和谐友好的关系。 |
消极 情绪 | 引起机能紊乱,导致免疫力下降。 |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不牢靠,感知不深刻。 | 易导致不良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的形成。 | 常表现为冷漠的表情、不良的身体语言等,使人际关系沟通畅,同伴之间关系疏远。 |
A.如果考试前出现了紧张和亢奋的情绪,都不利于考试的发挥。 |
B.情绪会对人的身体健康、记忆力、个性发展及人际关系等带来影响。 |
C.调查认为,直面问题是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的最认可的方式。 |
D.情绪管理就是要学会压制消极情绪,获得积极情绪,不断提高情绪的控制能力。 |
导语: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因为① |
正文:一方面,我们应该③ |
结语:希望大家都能做情绪的主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
病梅馆记
清·龚自珍
江宁①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悉埋于地,以五年为期,必复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⑤,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
A.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与现在的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本文中的“智力”应该理解为“智慧和力量”。 |
B.“得一人之使”(《杞人忧天》)的“使”与本文中“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的“使”意义相同。 |
C.“暇”有“悠闲、闲暇、空闲”等意思,本文中“安得使予多暇日”的“暇”应该理解为“空闲”之意。 |
D.“而江浙之梅皆病”中的“之”都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的“之”意义用法不相同。 |
A.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
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
C.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
D.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此文写于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前夕,作者当时被迫辞职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