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长春版(2016)| 三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写的。诗人在前两句写了自己站在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观看庐山,庐山呈现不同的景象。由此可知,诗人眼中的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我从中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诗人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位置还是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因此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也蕴含着哲理,与“当局者迷,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分析。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用“ ”画出诗句中读三声的字。
2.写出诗句中读音是三拼音节的字:_______
3.将下面几个汉字按声母的先后顺序排列。(填序号)
   ①成     ②峰     ③高     ④面     ⑤侧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拼音写出后两句诗。
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做题。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用“/”给下列诗句划出恰当的朗读节奏。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l)西林壁______       (2)只身在此山中______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从____________两个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位置,观察到庐山不同的样子。
4.全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古诗欣赏。

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1.根据理解正确排列诗句的意思。
A.可惜已近黄昏,很快就会消失。
B.为了排遣情绪,乘车来到乐游园去欣赏风景;
C.傍晚时分,我感到心情很不舒畅;
D.快要落山的太阳,确实是无限美好;
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找出诗中的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古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说理的诗句是________
3.诗人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面目”呢?       
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其中“重”是多音字,诗中读音是(_____),另一个读音是(____),组词(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谁)在________(时候)______(做什么)的景象。
3.“足”的意思是______,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的“山西村”在(   )。
A.今山西省山西村B.今浙江绍兴
C.今浙江杭州
5.诗中写景寓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儿子一回到家父亲就问他你知道什么叫作贫穷了吗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2.翻译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蕴含着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4.这首诗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写的。
5.这首诗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你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历吗?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字母)
(了解)
A.知道得清楚;B.调查,打听。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师从同学处了解情况。       (____)
(2)我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对农村贫困的生活状态很了解。 (____)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盲人摸象
一天,村子里的人买回来一头大象,大家都争着来看,人们议论纷纷。有三个盲人,也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这天,他们来到大象跟前。第一个盲人摸到了象腿,就大声说:“我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了,原来它像一根柱子。”
第二个盲人上前摸到了大象的身体,他也大声说:“你说得不对,大象不像柱子,像一堵墙。”
第三个盲人走过来,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他大声喊道:“你们说的全不对,大象既不像柱子,也不像墙,而是像一条粗绳子。”他们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对的,争吵不休。
这时,买象的人走过来说:“你们说的都不对,你们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并没有摸到它的全身,你们这样下结论是片面的。”
1.短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2.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写三个盲人争论象的样子。其中第一个盲人认为大象像____________,第二个盲人认为大象像____________,第三个盲人认为大象像____________。
3.三个盲人争论象的样子,他们说对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了《盲人摸象》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