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人教版(2001) 四年级下册
>
第二单元
人教版(2001)
|
四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桂林山水
2 记金华的双龙洞
3* 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4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5* 万年牢
6* 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7 自然之道
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9 蝙蝠和雷达
10*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1 夜莺的歌声
12* 小英雄雨来
13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4*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5 触摸春天
16* 永生的眼睛
17 生命 生命
18* 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19 乡下人家
20* 牧场之国
21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22* 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4* 全神贯注
25 鱼游到了纸上
26* 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7 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扁鹊治病
28* 文成公主进藏
29 普罗米修斯
30* 渔夫的故事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1 趵突泉
2 小珊迪
3 新奇的纳米技术
4 黄继光
5 生命的药方
6 可爱的草塘
7 到期归还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5 中彩那天(旧)
7 尊严(旧)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9
道相关试题
课外阅读。
忆江南
(
其二
)
江南忆
,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
其三
),
江南忆
,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1.《忆江南(其二)》描写的是
季的美景,可以从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看出。《忆江南(其三)》写出了苏州之美,可以从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看出。
2.这两首词虽然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湖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出江花
红胜火
,春来江水
绿如蓝
。
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如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意思写诗句。
(1)和我久久地凝视着而互相看不够的,只有敬亭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春天的美景实在太美了,这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默写古诗《望洞庭》,再填空。
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中采用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两”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的意思是: 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语段阅读。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曾:______________ 谙: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写了江南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色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对江南风景总的赞美,与“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景色的________与________之情。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照求填空。
独坐敬亭山
众鸟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独去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敬亭山。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后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___________。
3.解释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该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诗也是白居易的?( )
A. 《赋得古原草离别》 B. 《登鹳雀楼》 C. 《静夜思》
2.“能不忆江南?”是( )
A. 设问句 B. 反问句 C. 陈述句
3.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风景旧曾谙 C. 江南好
4.江南美在哪?抄出两句。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用自己的话描述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思考。
(1)《忆江南》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假如改成叙述句(如“天天忆江南”“永远忆江南”)好不好?为什么?
(2)看看《渔歌子》诗句里哪些景物在书中的插图上画出来了,哪些没有画出来。如果让你来改画,你打算怎么画?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