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沪教版(2007)| 五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吃 如 镜
1974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服务员把一张印刷精美的菜单交给身患重病的周总理,让周总理点菜。总理接过菜单后,对服务员说,何必要用这么好的菜单,等到接待外宾用吧。接着,总理点了豆芽菜、黄瓜丝,又要了一份鸡蛋炒饭、一碗菠菜豆腐汤。
用饭时,总理发现炒饭里多了些虾仁,他便向服务员询问是怎么回事。服务员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理听了这番话,先表示对厨师的谢意,接着就问秘书钱付了没有,并叮嘱秘书,加了虾仁要多付钱。最后,总理检查了账单,看到确实加了钱,才放心。
这就是我们的周总理的一顿午餐。就在这顿极简单、极平常的午餐里,我们看到了周总理那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何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于律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______”画出文中表示中心的句子。
3.请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在第二节的横线上写上服务员回答的话。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节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吃如镜”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题目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法国东南部一个叫“爱归里”的小镇上,住着一对年逾八旬的老人,他们家的花园里四季鲜花盛开,美不胜收。每天清晨,老先生会将一只塑料桶放在花园门口,里面插满了刚剪下来的鲜花,街坊邻里甚至是过路人,如果你爱花,都可以从塑料桶里拿取,只要向老夫妇说声“谢谢”就行了,不需付钱。
有一回我走过他们家,被美丽的花儿迷住了,忍不住称赞了几句,老先生便将一大捧鲜花送到我手上,我想付钱,却被他阻止:“您已经付出了赞美声,现在就请享受鲜花的美丽吧。”后来我才知道,这对老夫妇是小镇上最受人关注的人物,每天都有人向他们送上问候或赞美,向他们道谢。如果老夫妇有个头疼脑热,有人会主动开车送他们去医院,周末的时候也总有壮劳力来他们家的花园里义务锄草、修理暖棚。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
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序号上打“√”。
划线汉字
解释(选择正确的词条,在序号上打“√”)
八旬
①更加
②超过
③刚好
美不
①胜利
②优美的(景物、境界)
③能够承担或承受
毫无愧
①颜色
②景色
③神色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称赞——(      )   阻止——(      )   关注——(      )
3.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4.填空。
因为_______________ ,“我”忍不住称赞了几句;老先生将一大捧鲜花送到“我”手上,却不要“我”付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答问题。
“心安理得”的意思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心安理得”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慢 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 摆)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把他的学生带到郊外的一片草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成了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同学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同学们说:“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同学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同学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澳 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同学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同学说:“(洒 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同学,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大家一个一个都讲完了,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办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同学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哲学家去世了。学生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合适的字。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1)比喻人很有才学。                (      )
(2)指学识丰富的人。                (      )
(3)比喻彻底除掉祸根,不留后患。    (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间接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问题。同学们的意见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家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同学们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文章,说说你对最后学生补的一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我拿起针具,交到她手中,鼓励她说:“我的血管是细一点,一回生二回熟嘛,来,再扎一次,我相信你会成功的!”
她接过针具,感激地看了我一眼,颇有信心地弯下了腰。
我轻声指导说:“你左手将我的皮肤绷紧,右手把针头插入血管时要使劲,对,对!”
护士果然一针见血。
妻紧皱的眉头舒展了,脸上有了笑模(mú  mó)样。
护士直起身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我甜甜一笑:“谢谢你!”
我含笑回答:“不,一应当谢你自己。”
护士带着微笑,推着小车,轻盈地走了。
望着白衣天使远去的身影,妻叹了口气:“还是你行!”
我拍了拍妻的手背:“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你那么凶,不把人家吓坏才怪!我们女儿比她才小两岁,还在家里撒(sā  sǎ)娇哩!”
妻换过话题:“你几时学会了扎针?”
我一脸的认真:“书上是这么说的。你没听说嘛,许多游泳教练,连自己也说不会游呢!”
妻听罢大笑。我也跟着一道笑。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音节。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舒展——(      )       轻盈——(      )
3.解释下列带点词语的意思。
(1)她接过针具,感激地看了我一眼,有信心地弯下了腰。(      )
(2)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      )
4.回答问题。
文中画线句子中,“谢谢你”和“应当谢你自己”中的“谢”的对象和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品味
一盏油灯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钱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緒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
(1) 说这盏灯“极普通”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2)说这盏灯“极不普通”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2.第四自然段画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不超过18个字)
3. “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与“妈妈送的”及“油灯已溶进我的生命”相照应。
B.本文的主旨是歌颂油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C.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D.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
E. 妈妈送我小油灯时嘱咐我的话,是教育我要保存好这盏灯,记住这次教训,好好做人。
F. “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反衬了小油灯在我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