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夜景
看见了,看见了!那是一条条高速公路,一盏盏路灯连在一起,有的像金色的项链环绕着北京城,有的像一串明珠伸向远方。
看见了,看见了!那是一座座高耸的大厦,五颜六色的彩灯给它们披上了美丽的衣裳。那是一片片住宅小区,闪闪的灯光,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还亮。啊!北京的夜景真美呀!
1.短文共有A.一串明珠 | B.金色的项链 |
A.多、亮 | B.美、亮 |
有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它是一种不能骑的“马”,叫海马。
海马的名字源于它酷似马的头部。有趣的是,它同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十分相像,不过它确实属于鱼类。它的背鳍(qí)长在身体下部,胸鳍位于鳃(sāi)旁边的头部,同鲑(guī)鱼、金枪鱼一样,属于鱼类中硬骨鱼一族。海马喜欢待在海草铺成的绿床和珊瑚礁中,因为它们能使海马轻松藏匿(nì)在植被之中不被捕食者发觉。海马没有牙齿,也没有胃,但它却是一种贪吃的肉食动物。另外,海马在搜寻猎物时,两只眼睛可以独立活动,互不干扰。海马的游泳姿势也很有趣,它没有四肢,只能靠尾巴的动力使身体前移。海马的繁殖方式也非常有趣,当海马妈妈产好卵,就会把卵放在海马爸爸的育儿袋里,直到小海马出生,海马爸爸的任务才会结束。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海马真是一种奇特又有趣的动物!
1.海马生活在A.海马是一种贪吃的草食动物 |
B.海马爸爸的育儿袋可以养育小海马 |
C.海马游泳时是靠尾巴的动力使身体前移的 |
D.搜寻猎物时,海马的两只眼睛可以独立活动 |
A.![]() | B.![]() | C.![]() | D.![]() |
地球的外衣
从前,宇宙中飞舞着许许多多的石头,地球也常被石头砸疼。
有一次,地球对人们说:“给我做件外衣,让我不再被砸得这么疼,好吗?”
玻璃工人忙碌起来,为地球做了一件透明的外衣。可是不行,“乒乒乓乓”,玻璃外衣被石头砸得面目全非。大家发愁了,没主意了。
“我来试试看。”卖气球的营业员说。他一个接一个,把气球里的气朝空中放。要买气球的顾客排起了长队,他也不管,只顾忙着放气,直到地球全身被裹上一件透明的空气外衣。
大家都觉得空气外衣好:透过它,依然可以看得见太阳;宇宙中的石头——那些陨石,撞到空气外衣,就会燃烧解体。
卖气球的营业员还给地球的空气外衣取了个名字,叫“大气层”。
1.给下面的词语写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下 雨 了
下雨了,天阴了,云低了,太阳躲起来了。A.燕子、鱼儿、蚯蚓 | B.燕子、牛儿、蚂蚁 | C.燕子、鱼儿、蚂蚁 |
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每天,地球上不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都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要呼出400升的二氧化碳。长此以往,氧气岂不是会被用光吗?
这种想法真是杞人忧天。
瑞士的科学家谢尼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采集一些植物的绿叶,浸在水里,放到阳光下。很快地,叶子不断地吐出一个个小气泡,谢尼伯用一支试管收集了这些气体,这些气体是什么呢?当谢尼伯把一块燃着的木条扔进试管时,木条猛烈地燃烧,射出燿眼的光芒——这就是氧气,因为氧气能够帮助燃烧。接着、谢尼伯又往水里通进二氧化碳。他发现,通进去的二氧化碳越多,绿叶排出的氧气也就越多。
谢尼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阳光的作用下,植物靠着二氧化碳制造营养,而后排出氧气。”原来,地球上那浩瀚的林海、草原、庄稼,隐藏着这样一个秘密:在阳光底下,植物的绿叶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养料化合变成淀粉、葡萄糖等,同时放出氧气,这叫作“光合作用”。据说,三棵大树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等于一个人每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大约要吸收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由此看来,地球上的氧气是永远也用不完的。
1.根据下面的解释,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