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文言文阅读

余尝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_____。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按原文填空,将内容填充到横线上。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并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谓:(      )            漫浪:(      )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       )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是看那个地方,无论多久都不懂的。(       )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鲜明。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中(       )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读文章填表。
姓名______________
读书法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这个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列举数字B.举例子C.打比方
6.你喜欢哪种读书法?为什么?(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其他的)
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________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2.解释下列字词。
(1)漫浪:___________             (2)急: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文言文是宋朝朱熹写的。他认为,读书有三到,三到之中,_______最重要。这是因为“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你还知道的读书方法有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完成习题。

古人谈读书

【甲】敏而好学,不耻(chǐ)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乙】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阅读链接】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B.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C.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D.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2.下面句子的“下流”与【乙】文中的加点词“下流”的意思相同的是(       
A.他居然连这种下流的话都能说出来,真是个无耻之徒。
B.此地位居长江下流,水势不可阻挡。
C.这种行径只能说明他们的卑鄙和下流。
D.这次比赛中,最下流的作品都比往年的好。
3.我们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往往还能衍生出一些成语,如从【甲】文中我们积累了: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_____等,【乙】文中有:__________________,【阅读链接】中讲的故事演变成一个成语_________
4.关于【甲】【乙】两篇短文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请教。
B.“诲人不倦”,是对学习知识的人说的。
C.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志”“识”“恒”缺一不可。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是知识。
5.【甲】【乙】两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就是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你从下面句子中选出无关读书的一项(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C.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D.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6.古往今来,读书一直是人们恒久的话题,【阅读链接】中匡衡读书的故事就一直被后人传颂,你还能写出两个名人的读书故事吗?(提示:用一句话写明人物、事件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运用。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以上节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__________和学习__________的六句话。
2.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zhī   zhì)也     (huī   huì)人不倦
3.想想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而好学__________     以求之者也__________
4.用“/”标出下面这句话的停顿(两处)。
我 非 生 而 知 之 者,好 古,敏 以 求 之 者 也。
5.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大意。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的第__________句(填序号)对于我很有启发,因为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谓:______________       漫浪:______________
2.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古人谈读书(一)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敏而好学,           

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犹恐失之。

           ,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回忆课文,在上面的横线上补写原句。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zhī)之为(zhī)之B.是(zhī)也
C.敏而(hào)学D.默而(zhì)之
3.判断下列句子停顿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敏以/求之者也。(      )
C.终夜/不寝(      )
4.请写出第②句和第④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读课文和学习的经历,请在下面写出你自己的读书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照提示,填写名言警句。
读书就是在与智者交谈。智者们往往用三言两语就给我们阐释出一个深刻的道理。魏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戒奢以俭。”他用这句话是在提醒唐太宗,更是在警示后世的我们:安乐时,要考虑到危难,消除奢侈,提倡节俭。虞世南写下诗句:“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在告诉我们:品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外力扶助。按照朱熹先生总结的“三到”读书法,读书时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听从葛洪的教导,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弃功于寸阴”,我们必将学业有成。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根据原文在横线上补写语句。
2.你赞成作者的读书观点吗?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片段。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héng。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kuī天,jiē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quē一不可。

1.根据拼音,按顺序填写生字。
2.联系上下文,写出“断”和“下流”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课文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里的“识”与“默而识之”中的“识”,读音相同,读“zhì”。
B.划横线的句子,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C.这段话是曾国藩关于读书的言论。
D.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kuī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4.再读文中划“        ”的句子,说说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对比阅读。

【甲】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心到最____________。(2)是也:____________
2.把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选文都是论述学习方面的事,有论述学习态度,有论述学习方法。【甲】文侧重论述________;【乙】文侧重论述 ________
4.【甲】文中的“余”指的是宋代理学家________,本学期我们还积累了他的两首《观书有感》,请默写其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子”指的是古代教育家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