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1.成连先生带伯牙到岛上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文中的话说一说。汉字危机,引发关注
【汉字危机】
在这个手不离键盘的时代,你有多久没写过信了?在这个信息靠“刷”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仔仔细细地看过一篇好文章了?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你会为一个汉字“较真”吗?
最近一段时间,主打汉字听写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已“不会写字”,也再次激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汉宇危机”成为一个令人非常不安的话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致敬“颤抖体”】
《咬文嚼字》刊物主编郝铭鉴通过微博寻找郑州的一位老人,他在微博中说:“收到郑州一位老人的来信,他想问一问‘醎酸而已’中的‘醎’是个什么字,老人查了五本辞书也没查到。我很想给他回封信,告诉他‘醎’就是‘鹹’,简化字的写法是‘咸’,指我们熟悉的盐的味道。”但是,老人的字迹“每一个字都在颤抖写得十分艰难”。字迹模糊的信封上只依稀辨认出“郑州市任砦北街3号院”。主编经过实地查访,才打听到这封信是一个爱学习出了名的八十岁老人李振亚写的。因为身体患有疾病,下笔会抖,所以字不清楚。主编问老人为什么这么较真,他说:“不弄清这个字,就放不下这个事儿。大家都认真起来,中国的文字定能搞好。”
【汉字盛宴】
央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宇听写大会》在中夹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节目邀请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轮番担任读词考官,从32支参赛代表队中决出一名年度汉字听写冠军。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域外之音】
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并且为抵制英语的“文化侵略”,不惜从立法层面上捍卫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
1.“醎酸而已”一词中的“醎”字就是简化字“①从古至今,很多知名人物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热爱阅读。
②曹操不仅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诗人。他爱读书,曾在家乡亳州城外筑一石室,“春夏习读书卷”。在以后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在处理军务、政务之余挤时间读书,进行业余自修,一直保持着读书的热chén 。
③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但他从不钻进书堆,死记硬背,只“观其大略”,通过泛读掌握其实质。以此之法,他广泛涉猎经史典籍、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未出茅庐便知天下形势。后辅佐刘备,极为
④鲁迅12岁进入 (地点)师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寿镜吾先生是方正渊博的宿儒,给少年鲁迅颇多教益。鲁迅曾自己做小书签,中间手书“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以此提示自己读书专心致志。刻苦的攻读为鲁迅日后的创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⑤倘若我们能效仿先贤【甲】 ,【乙】 ,【丙】 ,那么必将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1.文段中粗体字的笔顺、横线内填写的汉字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阅”的第一笔是“、” 枕 |
B.“阅”的第一笔是“|” 忱 |
C.“阅”的第一笔是“|” 枕 |
D.“阅”的第一笔是“、” 忱 |
A.宿舍 | B.星宿 | C.宿将 | D.整宿 |
A.骑马去郊游 | B.放牛归林中 | C.童子进学堂 | D.雪中寻腊梅 |
A.①②③ | B.③①② | C.①③② | D.③②① |
A.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朱熹 |
B.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
C.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 |
D.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月光曲(节选)
①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②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老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A.盲姑娘突然眼睛好了,看到了自己从未见到过的景象。 |
B.盲姑娘虽然看不见,但是她懂音乐,理解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也衬托出贝多芬的创作十分成功。 |
C.哥哥从妹妹专注的神情中得知盲姑娘来到了大海边,看到了壮美的景色。 |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
于是,他们赶着马车循声向前。没多久,他们便看到一位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于是孔子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希望您能如实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瞒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的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而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的第二大过失;我平生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的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侍奉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别这个人世吧!”
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A.他想辞别这个人世,投江自尽 |
B.周游各国回来,父母已经死了 |
C.侍奉齐国国君,却未能尽到人臣的职责 |
D.重视友谊,朋友之间却离散断绝 |
砸 锅
生活中,事儿没办好叫“砸锅”。人们为什么这么说,“砸锅”最初指的是什么,它是因何而来?
“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戏曲界的行话。在戏曲表演中,经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演出的现象,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两下锅”或“三下锅”。这里的“两”和“三”指的是两种、三种;“锅”自然指的是戏曲。“两下锅”“三下锅”指的就是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采取这种演出方式,并不是说各种戏曲杂糅在一出戏中演出,而是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通过这种形式,曲艺艺人们可以相互吸收借鉴其他戏曲流派的表演长处,完善自身戏曲的不足。
不同于上述表演形式,戏曲界还有另外一种“两下锅”。它是将两种戏剧风格融为一场戏剧中,即同一出戏剧中,前半场用一种曲风演出,后半场用另一种曲风演出。像这样的“两下锅”比较有名的戏曲有:京派名家梅葆玖与豫剧名家马金凤合演的《穆桂英挂帅》;京剧艺术家杨春霞与昆派艺术家蔡正仁合演的《桃花扇》;京派李宏图和汉剧李仙花合演的《蝴蝶梦》等。这种演出形式并不常见。
随着曲艺被广大国人接受,戏曲行业的一些行话也在大众中流传开来。“砸锅"开始指戏剧演出不成功,戏曲演员被观众喝倒彩,后渐渐引申为做事情失败。如今,人们早已经淡化了它在戏曲中的内涵,而专指事情办砸。
(选自《图解国学知识 全新图解版》)
1.在括号内填上不同的量词。A.利用不同戏曲的表演长处在一出戏中演出。 |
B.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 |
C.两三种戏曲形式融为一场戏剧中。 |
古代旅行
施蛰存
若使徐霞客生在今天,看到现在的交通状况,一定非常满意。一个月的旅程一天便能走完。但是,我有时会怀疑,从汽车到火车,从火车到飞机,对于一个旅行者到底有什么积极意义?我很向往一些中外作品中提到的旅行方式,比如:狄更斯小说里经常会描写给驿车旅客歇夜的小客栈的风光;我读了觉得饶有兴趣。史蒂文生的《骑驴旅行记)也曾经使我艳羡,很想如法炮制一回。其实,“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放翁在史蒂文生前七百年,早已领略到骑驴旅行的趣味。
我曾有过多次古代旅行的经验。骑驴下马,在云南的山陵丘壑间寻幽览胜;乘一叶轻舟,在福建的溪洪中惊心动魄地逐流而下;穿一双软底布鞋,在浙赣两省的旧官塘大道上漫步,都是真正的旅行。我曾从广东梅县步行到江西瑞金。还有一次,从宁都走到赣州,浙江省内,从游龙到寿昌,从江山到玉山,都留有我的足迹。江西浙江的旧路上,还很好地保存着古代驿路的遗迹。长亭短亭,宛然犹在。虽然已不是夜宿的地方却还可以小坐一二十分钟,歇歇脚力。亭中有人设摊,供应茶水,有几处还供应米酒,甚至酒酿冲鸡蛋。在正午休息的地方,往往是个城市,有二三十户人家,有一家饭店,你可以在那里吃到时蔬野味。有些凉亭,设在山上,非常合理。你走上一个大山坡,已经很累,就有一个舒服的凉亭在迎候你休息。你坐在一个大长桌边,从老妇人手里接过毛巾,擦净汗水,喝一杯茶或一碗米酒,如果想吃闲食,花生米或地瓜,一般也可买到。这时候,你俯瞩原野,仰接烟霞,大可以舒啸一番,然后轻快地下岭赶路。
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赠别和行旅的作品,都是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为背景的,现代人读了总是隔一层,没有体会。如:“夜泊秦淮近酒家”“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等诗句,现代人读后,便无动于衷,甚至连想象也无从想象,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这等境界。各式各样的古代一次旅行都引起我一些感情。我也做过几十首诗,自己读一追,觉得颜有唐宋人的风格和情调,因为我的行旅之感和古人一致了。
要多认识一些中国的山川林木、风土人情,坐飞机的旅游者是收获较少的。有过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旅行,他坚持要坐火车,不要乘飞机。他说是为了多看看中国大地。我以为此人的见识是高人一等了……
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 )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的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月光曲(节选)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这段话中属于写实的句子有A.舒缓——悠扬——激越 | B.抑郁——悠扬——激越 |
C.舒缓——突变——激越 | D.舒缓——激越——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