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北师大版(2001)|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外阅读。
三峡之奇峰峭壁忽然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难免给人以锋芒毕露和太过阳刚之感,然而幸有柔云轻雾缥缈其间,才使得峡山显得如此妩媚多姿。峡江之水自天上来,怒浪千层,惊涛拍岸,人们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难免有几许惶恐,几许不安;幸而常有一阵阵江风吹来,带来一阵阵淅淅沥沥的细雨,用潇洒的笑声和温情万种的韵律,抚摸着、滋润着旅客、游子的心田。曾记得古代骚人墨客游历三峡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三峡的云和三峡的雨,唐代诗人元稹(zhěn)这样吟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中以巫山之云比喻自己对亡妻的无限眷恋之情。李商隐到过三峡,他对峡中的雨有着深刻的感受,曾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因巴山夜雨而愈加浓烈。

1.云雾笼罩的三峡之奇峰峭壁给人们()的感觉。
A.锋芒毕露  B.阳刚之气  C.妩媚多姿
2.诗人为何对峡中的云和雨如此钟情眷恋而难以忘怀?()
A.三峡的云和雨是三峡最具特色、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让诗人难以忘怀。
B.三峡的云和雨能唤起诗人的回忆。
C.三峡的云和雨温情万种,令诗人感受最深。
3.文中画“”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A.对亲人的逝去怀念之情
B.对亡妻的无限眷恋之情
C.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7分)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边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列气息。
1、这两段话是按         顺序描写景物的,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     
     ,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            。(3分)
2、早晨太阳出来时,橘柚树是怎样的?(2分)
                                                                                                  
                                                                                                  
3、摘抄一句比喻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2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1.写出三个描写长江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句中把_______比作了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也许由于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①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②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hè),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
1.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第①句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和________。
2.用“像……又像……”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三峡什么时候的景色?主要抓住了什么事物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选文最后一句话,体会加点字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A.点明主题,呼应开头,指出这一天是三峡秋天最美的景色
B.指中秋节是三峡最美的一天,点明主题
C.与开头相呼应,说明这一天是中秋节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回望三峡(节选)

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在了船后。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

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山是骤然凝结的水,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

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船首翘望,眼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漪,走向前方。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

1.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让你想到了哪几句诗?
________和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选文中一处作者由眼前的山水展开想象的句子。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选文中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相对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
②“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说明山________。
③选文中能够解释“峰回水转”的句子是________
4.判断正误
(1)“天仿佛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这句话是比喻句。(_______)
(2)“仰望高空,万峰攒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这句话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_______)
5.假如你也来到三峡,观赏了如此美丽的景色,你想怎么赞美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三峡之秋(节选)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dǎo dào)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躺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1.给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词语选择正确的字。
(dǎo dào)影________ 轻缓地流(躺 淌)________
2.“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的原因是(    )。(多项选择)
A.这里日照充足,黄昏时间长,夜晚短
B.峡谷里雾来得早,让天空变得黑,但是实际上暮色并未来临,所以“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
C.这里山高太阳光线照射不到,而且山峰的倒影让江面只有一线发光的天空
3.从“拥”可以体会到________
4.作者把“长江”比作“________”,是因为长江此时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也许由于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 跌倒)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 清澈)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1.用“√”选出括号内恰当的词语。
2.画“  ”的句子___ (是 不是)比喻句。
3.这段话是按____顺序描写的。
4.“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的原因是(  )
A. 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
B. 月亮出来得很晚
C. 天气状况不好,可能是阴天
5.这段话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多选)
A. 赞美三峡秋天的美好风景
B. 热爱大自然或祖国山水
C. 对家乡的热爱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