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外阅读

一双黑布鞋

夕阳在枪声中跌落,暮色渐渐浓酽起来。红军中有许多人负了伤,他们被白匪兵包围了。

侦察员回来了。胸口一个弹孔,身后是一条血路,乌黑地延伸在惨白的月色里。他是爬着回来的。他就躺在那块冰冷的岩石上,已是弥留之际,然而眼睛终是不闭。“放心去吧!你娘的后事有我……”他的堂弟涕泣着说。没有反应,那眼晴还睁着,有很多人安慰他,然而,他茫然暗淡的眼睛却顽固地睁着,睁着……

“是入党问题吗?”指导员低声问连长。速长铁青着脸,摇摇头。他默默地蹲下去,脱掉了套在侦察员脚上的那双黑布鞋。他的眼睛闭上了,尽管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是那颗年轻的痛苦的心显然是要安息了,战士们比血更宝贵的眼泪流下来了。是的,这是全连唯一的一双鞋,只有执行最特殊任务的人才有资格穿。

拂晓的时候,枪声和火花中,机枪手大个子穿着这双鞋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全连冲出去。然而,机枪手牺牲了,他僵僵地斜倚在岩石上,手里却捧着那双染满鲜血的黑布鞋,似在痴痴地等候……

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布鞋的脚印延伸着,雪山、草地、延安、北京……

1.短文以____________为顺序,以_________线索,其中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弥留之际的侦察员的眼睛什么顽固地睁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的机枪手、侦察员和《灯光》中郝副营长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黄河大合唱》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组成,以黄河为背景,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抗日战歌。

【材料二】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它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材料三】黄河大合唱》用诗篇与乐曲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黄河的波涛汹涌、战争的残忍迫害和人民的英勇奋战生动地浮现在听众眼前,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这源于创作者的精心编排。冼星海在《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中详细描绘了每一个乐章的画面和情绪:“第一首《黄河船夫曲》,你如果静心去听,你可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黄河颂》是用颂歌的方法写的,大都带有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1.《黄河大合唱》是在( )的背景下诞生的。
A.抗美援朝战争B.抗日战争
C.鸦片战争D.中法战争
2.阅读完材料一,我猜想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出自《黄河大合唱》中的( )
A.《黄河船夫曲》B.《黄河颂》
C.《保卫黄河》D.《怒吼吧!黄河》
3.阅读材料,试着说说《黄河大合唱》表现了什么精神,表达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①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②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③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表现了郝副营长_____________的精神。
2.选文中加点字“微弱的火光”与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
3.选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场面,其中,_____句是点面描写中的“点”,_____句是点面描写中的“面”。这样点面结合的作用是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写作练笔
小练笔。(选做)
回忆小学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的场面,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描写,要求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类型:书面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1.在文中找出表示动作的字或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课文,“多好啊”在课文中出现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灯光》的作者是__________
4.郝副营长深情地说了这番话还陷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为了革命____________________的献身精神和为解放祖国,为造福__________而跳动的火热的心。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B.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C.“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

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信的大意是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堆叠素数论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
2.文中“明星”指的是________,“微尘”指的是________
3.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________,陈景润是一位________
4.陈景润在信中写了三层意思,分别为:
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
5.本文赞扬了华罗庚的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实践平台。
每到周末,小军除了写作业就是上各种补习班。课余时间,小军也想看看电视,可妈妈不同意,小军又不敢对妈妈说。如果你是小军,能说服妈妈,让妈妈同意你看电视吗?请你把说服妈妈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②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请概括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运用的叙述方式是(   )
A.顺叙B.倒叙C.插叙
3.填一填。
这点微弱的光是________点燃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4.第②段中“举得高高的”,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