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A.望湖楼望的是杭州西湖。 |
B.本诗描绘了在望湖楼看到的夏季暴雨奇景。 |
C.“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 |
D.“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了暴雨时的美丽景色。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的上片写了很多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
B.词中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既写景又写人,使整个夏夜充满诗情画意。 |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溧雨将至的景象,也隐喻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踏着小路在溪桥处转了个弯,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曾经见过的那个茅店。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请将横线内容补充完整,并写出作者。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___。①
______________,②江清月近人。
1.把诗歌补充完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
B.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
C.上阕写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乡村月夜的宁静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词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根据词中的内容,下列说法A.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喜”。 |
B.这首词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宁静优美。 |
C.这首词是作者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 |
D.这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月夜的山村风光。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是A.西江月:词牌名 |
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
C.说:通“悦”,高兴 |
D.见:通“现”,出现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第二句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下面有关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别枝:别的树枝 | B.西江月:词牌名 | C.见:同现,出现 | D.说:谈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