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内阅读。

好的故事(节选)

①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②…………

③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④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阅读链接】①鲁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名?

②鲁迅先生自从公开发表诗文以来,使用过100多个不同的笔名,这些笔名大多具有某种寓意或象征,虽然有的仅使用过一次,有的曾被重复使用过,但每一个笔名的取定都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这是因为受到了鲁迅身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他个人心态、情绪的影响。国民党统治时期,阶级斗争日趋激烈,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发表针砭时弊、抨击黑暗、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就常用笔名。

1.结合课文可知,“好的故事”其实是个梦境,这个梦境是__________、有趣的。
2.选文末尾的“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分别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阅读链接”谈谈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却要用象征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同意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写下他”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走进鲁迅”读书交流活动中,振华同学要展示一幅书写作品,请代他摘录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注意书写规范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生命的选择

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qiánɡ)薇(wēi)了,花工们说。

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说是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zān)、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的舒坦。

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   阳光下  姹紫嫣红   楼后  月光下   洁白如雪   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果树和花木。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坚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柔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10)自然段中文句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楼前   阳光下  姹紫嫣红   楼后  月光下   洁白如雪
3.请仔细阅读短文,思考:文中的白玉簪花究竟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说说第(6)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 “粗粗”、“长长”、“硕大”等词语突出了白玉簪花长得健康有生机;“羞怯”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和美丽。(       )
B文章主要采用了反衬的方法,用玫瑰来反衬白玉簪花,说明白玉簪花比玫瑰花更高洁、更美丽。(      )
C文章的第(8)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
6.读第(10)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语段精读。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柏,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镍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1.选文主要写_______________。作者笔下的所有景物都和____________联系在一起,展现出醉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2.画横线句子中的“如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3.作者梦中回忆山阴道,是因为(             
A.那个地方寄寓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眷恋与追求。
B.那个地方是作者的故乡。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好的故事(节选)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阅读链接】鲁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名?

鲁迅先生自从公开发表诗文以来,使用过100多个不同的笔名,这些笔名大多具有某种寓意或象征,虽然有的仅使用过一次,有的曾被重复使用过,但每一个笔名的取定都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这是因为受到了鲁迅身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他个人心态、情绪的影响。国民党统治时期,阶级斗争日趋激烈,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发表针砭时弊、抨击黑暗、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就常用笔名。

1.结合课文可知,这个“好的故事”其实是个梦境,这个梦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2.选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末尾的“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分别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却要用象征手法呢?请结合【阅读链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些不合适,应该改成“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写下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阅读选文和【阅读链接】可知,鲁迅先生是个(    )的人。(多选)
A.渴望美好与安宁B.喜欢回忆过去的生活
C.对现实充满不满和痛恨D.慈祥,有爱心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类文阅读。

鲁迅理发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儿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简朴——(        )       谦恭——(        )       豪爽——(        )
2.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出理发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理发师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一写。
(        )(        )(        )
4.这个故事中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选文第1段写的是(       
A.水中的倒影被一块大石头打破了。
B.“我”从梦中醒来,梦境消失了。
2.作者说“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是在表达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尝有一丝碎影” 的意思是_________,这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实际是暗喻_____________。同时也表达了对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②我(       )了眼睛,向后一(       ),(       )在椅背上;(   )着《初学记》的手(     )在膝髁上。

③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④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文段①写的是_____________。第一句表明作者____________。“又不是”“早熏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境。
2.文段①第二句“鞭爆的繁响”和“烟草的烟雾”形成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境。
3.在文段括②号里填人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对“我” 的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明          
仿写一句话:                    
4.用“﹏﹏﹏”画出文中描写“我”现实处境的语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不仅写到了看书,还写出了书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这一句的描写妙在_________________
8.在第10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动作,表明了作者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敬重卑微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   )流动:我仿佛听见噼哩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 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 卑微 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的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他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tí   dī),毁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注释】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玩世不恭: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
1.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或读音;在第八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括号里的词语有一个是带点词的近义词,在这个词的下面画“ ”。
尤其(实在   特别   其实)     开拓(开展   开辟   开阔)     决断(决定   决心   坚决)
3.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体会短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蚂蚁是黑的,雪是白的,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抱成黑团”的蚂蚁比作“雪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把__________比成了“一根细小的针”。
4.回答问题。
(1)“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敬重卑微者的哪一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正要níng shì他们时,zhòu rán一惊,睁开眼,云jǐn也已皱zú  cù),凌乱,仿佛有谁zhì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dǒu án起立,将整篇的yǐng  yěng)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jī  jǐ)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mí  ní)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pāo  pōu)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  常)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根据拼音把词语写在横线上。
níng shì________       zhòu rán ________       云jǐn ________       zhì________       dǒu rán ________
2.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zú  cù)       (yǐng  yěng)子
(jī  jǐ)乎       虹(mí  ní)色
(pāo  pōu)了     何(尝  常)
3.“昏沉的夜”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4.写写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文中加点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句话运用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____________,说明它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了无限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我”的____________心情。
3.画“﹏﹏”的句子运用了运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事物,请你从多角度出发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句子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