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外阅读。

抬起头来做人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小男孩能进入贵族学校,是因为(     
A.小男孩家捐了很多钱B.小男孩的学习成绩好C.小男孩家很有钱
2.可以替代“非富即贵”一词中“非……则……”的是下面关联词中的(     
A.如果…就…B.不仅…而且…C.不是…而是…D.不是…就是…
3.“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这句话中两个“功课”分别指什么?
第一个:_________     第二个:__________
4.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看看文中的道理。

自己加满水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 )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

“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一个年轻的水手嘟囔( )。

看着船长严厉的脸色,水手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地下沉,      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地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

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

在某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是万丈深渊。每当道友们带队来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游客们挑点或者抗点什么东西。

“这么危险的地方,我不拿东西就两腿打颤了,再负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险吗?”游客不解。

导游小姐( )然一笑,解释道:“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次事故,都是迷路的游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都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却从没人出事。只有你意识到危险了,再负重前行,反而会更安全。”

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胸怀大志,背上有沉甸甸的责任感的人,才能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过“鬼谷”。而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惊慌失措——____________
嫣然一笑——____________
3.短文画线处应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继续   连续   依旧   还是
4.短文中出现两次“鬼谷”,第一个指:_____;第二个指:_______
5.你觉得给自己加满水的意思实际上是指:________
6.短文用两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你读懂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农民一有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来尝一尝。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在节选段中,有一个比喻句,找出来画上“____”这个比喻句中,把______比作_______。
3.通过全诗,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1.“这样地”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先概括地写,再具体地写。   
________就是这样地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部分国家人均读书量(2014抽样调查统计)

国家以色列俄罗斯日本法国韩国中国
数量(本)64554024114.77

材料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个网上流传很广的抱怨,正是很多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中国人33%的休闲时间用在了互联网上,尤其是手机上;17%的休闲时间用在看电视上;10%的休闲时间在进行纸质书本阅读。许多中国人从清晨到深夜一天都有手机相伴,手机依赖症已经成为社会流行病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社会正在倡导全民阅读,请你为“全民阅读活动”写一句公益广告词,提高大家读书的积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②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1.种地之前三黑都做了什么?用横线画出。
2.从中可以看出三黑对土地的__________之情。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材料二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八百万吨和三百万吨,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五百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量的十分之一。即使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同时,饥饿却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全球平均每年有一千万人因饥饿丧生,每六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
1.材料一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题目是《____________》。
2.材料一要表达的主题是(  )
A.崇敬劳动者。B.赞扬劳动者。
C.珍惜土地。D.珍惜粮食。
3.下列名句与材料一中的古诗表达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B.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
4.材料二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我国餐饮浪费严重。
B.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接近全国粮食总量的十分之一。
C.全球每年有不少人因饥饿丧生。
D.通过列举餐饮浪费的数据与因饥饿丧生的人数,号召人们珍惜粮食。
5.有些人请客摆阔气,认为餐桌上的菜剩得越多越有面子,请你劝说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温馨的土地

出差回来,接到母亲的电话,说东园巷的家已搬到庆春门外的采荷新村去了。虽然拆迁是意料中的事,可终究觉得突然了些。生活了近三十一年的家,一旦被抹去,消失,我的心是无法平静的。我没有去新居地,来不及洗去什么风尘,便急匆匆奔向那条亲切熟悉的弄堂。出现在眼前的家,已没有先前的模样,周围的房子也都空着,平日最热闹的井角边,此时是那么安静。

突然,隔壁的陈大伯从自家的空屋内走了出来,见到我,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冲我动情地说:“你为啥这么迟回来?弄堂里的人都走光了,以后就很难在一道了,特别是我们年纪大的。”他说到这里,语气一下接不上来,我赶忙安慰他:“不要紧的,会见到的。”这时,他从中山装的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本,说:“我想把每户人家的新地址都记下来,然后给全弄堂的人都发一份,想跑跑就便当些。“我说不出话,只觉得鼻子一阵酸。

这时,我突然想起,我家父母身体不好,弟妹又都在外,搬家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的,便问:“大伯,我家里是怎么搬的?”他马上接道:“大家都帮忙了,七手八脚,一上午就搬完了。你想想,下次想帮都帮不上了。”是啊,我曾不止一次地向人们夸耀过,我们的邻居,我们这片温馨土地上的人,是最重感情最纯洁的,尽管天长地久,东家与西家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但如今,大家要分离时,一切的一切,都会被历史沉淀过的感情,被年深月久的人情所伙替。我真后悔这次出差,要是我能体会一下这浓浓的惜别之情,那必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定能使自己的灵魂受到一次新的洗礼。

正在我和陈大伯交谈时,牛妈、黄家姆妈从外面走了进来。他们是从新居地来的,见到我,眼里一下噙满了泪水,急忙向我诉说离情别绪。我听着听着,禁不住流出了眼泪,虽说生活总要向前发展,而且可以想见,几年后的东园新村将比现在的旧居地要漂亮得多,但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有多少悲欢离合,有多少人事沧桑和这块土地紧紧相连。我一边体味着老人们此时此刻的感情,一边为他们默默地祝福。祝他们在新居地能得到更多的温馨,更多的人情,更多的欢欣……

我终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旧居,带着( ),带着( ),带着( )。

1.依次填入结尾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A.惆怅 回忆 希望
B.感激 痛苦 回忆
C.感激 回忆 希望
D.惆怅 感激 回忆
2.“虽然拆迁是意料中的事,可终究觉得突然了些”中“觉得突然”表明“我”对旧居地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陈大伯冲“我”动情地说:“你为喻啥这么迟回来?”体现了陈大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说不出话,只觉得鼻子一阵酸”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的邻居“最重感情最纯洁”的具体表现
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说生活……紧紧相连”一句从表达方式看是(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峨眉山人

十月的峨眉,像一壶鼎沸多时的开水突然冷却下来。炎夏盛暑过去,秋意袭来。在阴雨蒙蒙的日子里,我们来到峨眉山脚下,抬头望去,似云,似雾,似烟,似气,模糊一片。这是个容易挑人思绪、引人遐想的所在。

从洪椿坪向上,是一路险途,能见到戏弄人甚至搞恶作剧的猴子。我和两位同伴,向前走一段,去迎迎将要从金顶胜利归返的伙伴。心想,说不定还能见到逗乐的猴子。在成都时为猴子准备的食物还不曾打发,一直放在手提包里。渐渐听到了脚步声,走近了,才知道不是我们的同伴,是两个背空篓筐的汉子,他们步履稳健轻快,使人想起家乡的樵夫。在洪椿坪庙子大门口,他们停下来小憩。一个年近六十,一个年近五十,额角都沁满汗珠。他们是山下的农民,每天背一百三十斤煤上金顶,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往返多年了。他们开玩笑说,几代猴子都认识他们了,从不向他们讨食。望着他们悠然抽烟的神情,我脱口问道:“每天这样上下,不累吗?”那位年纪大的漫不经心地说:“习惯了,跑熟了。”另一位补充说:“山上天天要烧煤。”

晚上,我们这些从山上下来的和从山下上来的全汇聚在庙子里,没有一个不感到疲劳。我们用热水烫脚,美美地躺在洁净的客房里休息、回味。

在未上山之前,我听去过峨眉山的人说,山上用水,尤其是热水很不方便。但此行我们住过的几处,食用水都很方便,因为山上有成堆的煤,有一个个老年、中年、青年的背煤人。

次日清晨下山,将近十点来到一线天,这是峨眉山中风景最秀丽奇特的地方。瀑布直泻而下,山涧泉水汩汩,两岸险峰不绝,游人无不在此驻足观赏。我不由拿起自带的相机。当我对准镜头,反复寻找角度时,从远处山下,稳健轻快地上来三个人。近了才看清,打头的两个,就是昨天傍晚分手的背夫,还是背着煤,多了一个年轻的,一点没少背。他们停步,用手棍支撑背篓,问我们累不累?我反问他们累不累,怎么这么早又上山?他们说:“睡一觉就缓过来了,天凉了,山上要储煤过冬。”说罢,又拾级而上。我突然强烈地感到,他们才是这如画风景里的主人。我迅疾拿起相机,顾不得对焦距,将他们的背影摄下。

前些天报载,上峨眉山的汽车正式通车了,这真好。不过这样,也许见不到那负重而行的背煤人,那令人怀念、崇敬的峨眉山人了,哪怕是见见他们模糊的背影也是好的。

1.“十月的峨眉,像一壶鼎沸多时的开水突然冷却下来。”这句话中的一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意思是峨眉山的天气由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位年纪大的漫不经心地说”,“漫不经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表明那位背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山上住的地方食用水之所以都很方便是因为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出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目的是(    )。
A.告诉我们峨眉山的交通比以前便利了
B.表示作者还想见见峨眉山背夫的背影
C.表达作者对峨眉山背夫的怀念、崇敬之情
D.告诉我们通车后就看不到峨眉山的背夫了
6.读完文章你认为谁是峨眉山的主人?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

秋天的长白山被称为“金色的殿堂”。可有人问当地的一位老人,今天的长白山和过去有什么区别吗?这位老人反问道:“现在的秋天,在长白山还能看到野生动物吗?”

1986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南坡和西坡遭遇15号台风的自然干扰,导致近一万公顷原始森林的活立木发生大面积倒伏,跨越长白山的阔叶红松林、针叶混合林和岳桦林三个森林垂直分布景观带。当时有一种观点,说是10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在风倒区不捡出它们来要着火,着火谁负责?自那以后,长白山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马达轰鸣,那片风倒木一根也不剩地被捡走了。

大山里的野生动物也有它们的生活习性,面对噪音污染,它们用无言和离去表达了抗议。在人们把风倒木捡出大山的几年中,拖拉机、推土机和几千个伐木工人全进去了。土壤结构、幼树幼苗,整个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那么一大片林子光秃秃地再也没有长出一棵树。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长白山的马鹿还有500多头。后来被作为旅游景点、命名为“地下森林”的森林里修了栈道,马鹿在林中的迁徙路线被阻隔。到2005年再做统计时,长白山森林里马鹿的数量已不到50头。

从2000年到2005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打松子成了长白山新的经济增长点。森林里不但有树,也有松鼠和其他很多动物,松子就是它们的食物。如果这些动物的粮食被我们人类吃了,野生动物靠什么生存?

松子也是松树的孩子,松子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树种自身并不能落地生根,它们要靠松鼠把种子吃了,排出粪便,松子才能破壳,才能生根成长。松鼠在森林里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可是,当人们视松子为发财的来源时,拖拉机、推土机都进了林子。地上捡不够,树上打还不够,为了彻底和快捷,连枝带叶砍了下来。以往每年9月马鹿生产的时候,林子里热闹极了。可当人、车在松子成熟的季节也进了林子之后,小马鹿的叫声就听不见了。

大山里的老人说,现在的长白山还有很多山,但已经没有了森林,有的只是林子。林子里只有树,森林里却还应该有很多动物的叫声。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幼稚——(______)    次要——(______
倾斜——(______)    鸦雀无声——(______
2.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破坏,文章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的秋天,在长白山还能看到野生动物吗?”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