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当官的不能搞特殊

1930年夏,彭德怀带领红五军转战鄂东南,由于战事频繁,加上生活艰苦,他的身体日渐消瘦起来。

警卫员看到这种情形很是焦急。有一天,他暗地里让炊事员下了一碗汤面端到了彭德怀面前。看到面汤里还有几片猪肝,彭德怀问:“哪里来的?”“我看到你连日熬夜操劳,怕身体拖垮了,特地请炊事员做的。”警卫员回答。

彭德怀听后,非常严肃地说:“谁给你这个权力?我一再强调,红军官兵平等,当官的不能搞特殊!”

警卫员还想再解释,彭德怀猛地站起命令道:“不要说了!你快给我送回去!”这时炊事员连忙过来打圆场:“军长,面已做熟了,不吃也是浪费,还是吃了吧!下不为例就是了!”

“不能就是绝对不能!这个先例决不能开!否则就不能说服人。我彭德怀闹革命不是为个人吃好的。如果只为享福,我就呆在国民党里,享受好吃好喝的了!”说完,他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缸子掉在了地上。

炊事员看到军长怒气冲天,顿时不敢吱声了。过了一会儿,彭德怀才缓缓地说:“同志哥,你将这碗猪肝面送给重伤员吃吧。”转头又批评警卫员,“以后约法三章,谁也不准违反。

1.本文中,“打圆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彭德怀与警卫员约法三章,“约法三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是抓住彭德怀的_____________进行描写,表现彭德怀高尚的品质的。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

一碗馄饨

那天,她又跟母亲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小吃摊,她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小吃摊的主人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边,老婆婆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饭?”“可是……可是我没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老婆婆很热情地招呼她,“来,你坐下,我下碗馄饨给你。”很快,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感激。”她忙擦去泪水继续说,“我们又不认识,而您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怎么对我的?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去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喜色说:“你这个淘气包,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凉了!”这时,她的眼泪又掉了下来。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1)非常疲乏,忍受不了。       (       )
(2)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
2.根据短文内容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女孩第一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孩第二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4.听了老婆婆的话,女孩“愣住了”。此时女孩会怎么想呢?请写出女孩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我懂得了今后应该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舍己救人的大学生

1982年7月11日,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一大早就从西安郊区乘车进城。

在康复路南口,他请在马路西侧的裁缝白师傅修补一件衬衫。此时,突然从马路东侧传来了急促的呼救声:“淘粪的老汉掉进粪坑了,快救人哪!”听到呼救声,张华把背包蓦地往地面上一扔,摘下军帽,脱下军衣,飞一般越过马路,赶到粪池的边上。公共厕所的地下蓄粪池有3米多深,池口只有两尺见方。张华一把拽住正要下粪池救人的一个老人,高声说道:“您年纪大,不要下,让我来!”说罢,他沿着竹梯下去了……

在粪池中,张华左手紧紧握住梯档,倾过身去,用右手把溺在粪池中的淘粪老汉拽过来,抱在腰间,大声喊道:“快放绳子!”

张华的话音刚落,强烈的沼气把他也熏倒了,只听“扑通”一声,他同淘粪老汉一起跌进粪池中。当他被搭救上来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知觉。

人们急忙把他送到医院抢救,但因窒息时间太长,中毒严重,张华年仅24岁的心脏再也没有恢复跳动。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粪池(chù xù)   (jué jiǎo)
2.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张华动作的词语。(至少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骄傲—________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胜利的手势

收到鲍勃照片的时候,我很难把相片上这个搂着最佳射手奖杯、一脸阳光的年轻人同12年前那个瘦弱(wěi  wèi)缩的男孩子联系起来。(但是,他高高举起的右手是划破我记忆的闪电,那是一个孩子对生命的坚强诠释。)

12年前,我受蒙特利哥学校邀请,担任该校足球队春季集训的教练。他们是崇拜我的,训话结束后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轮到我认识你们了。大家站成一排,在我和你们握手的时候告诉我你们的名字。

我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夸奖着那些自信地喊出自己名字的孩子,最后走到队尾那个瘦小的男孩面前。他很紧张地看着我,小声说:我叫鲍勃。然后,他缓缓地把左手伸到我面前。

哦,这可不行,我说,你应该知道用哪只手握手吧?而且你的声音还可以再大一点。怎么样,小家伙,我们再来一次?鲍勃低下头一声不吭地站在那里。这时,他身旁的狄恩说:教练,鲍勃的右手生来只有两根手指。鲍勃猛地抬起眼睛看着我:我能踢得很好的。做候补我也愿意。

我平静地把右手伸到鲍勃的面前,温和地说:你愿意跟我握一下手吗?

鲍勃迟(nínɡ yí)地将他残缺不全的手放到我的手心里。

我双手握住他微微颤抖的小手:鲍勃,你记住,没有必要遮掩什么。恰恰相反,你有一双幸运的手。上天如此安排,为的是能让你比别人更快地打出胜利的手势(用手指打出英文单词胜利‘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v’)

鲍勃苍白的脸上渐渐浮起灿烂的笑容。

集训结束时,有一场和邻校的汇报比赛。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孩子们举着手争先恐后拥到我面前,希望自己能首发出场。鲍勃的左手几乎要举到我眼前,我装作没有看见。剩下最后一个名额时,我沉默地看着鲍勃,鲍勃(zhǎnɡ  zhànɡ)红的脸上突然有了(nínɡ yí)重的神情,他坚定地举起右手,微微张开两指:教练,请给我一次机会。

我记得,那次比赛鲍勃进了两个球。

伤痕往往是上帝的亲吻,如果你能正视。

1.结合短文内容解释词语。
(1)诠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争先恐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3.短文是采用什么顺序记叙的?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一自然段中括号里的句子是否多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胜利的手势为题,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你对伤痕往往是上帝的亲吻,如果你能正视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先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再说说全句的意思。
(1)“人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鸿毛。”
固: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中心句是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________关系。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满架秋风扁豆花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走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个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本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第七自然段“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中“那个姿势”指的是(       
A.与时光握手言欢B.采摘扁豆
C.认真地在读一本书D.坐在门外的扁豆花旁
2.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       
A.赞美扁豆花很漂亮B.赞美老妇人爱读书
C.夸赞扁豆好吃D.歌颂生命不息
3.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A.照应开头B.呼应前文C.总结全文D.点明中心
4.“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为人民服务(节选)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技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柄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1.这段话共有 句话,给每一句标上序号,想想它们分别可以归入下面哪一层意思中, 然后分别把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1)要团结全国大多数人民,去争取全民族的解放。(        
(2)要不怕困难,努力奋斗,不怕牺牲。(        
(3)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2.选段第一句话中“共同的革命目标”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同志在讲牺牲这个问题时,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
4.毛泽东同志认为怎样才算是“死得其所”?请用“     ”画出相应的句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用“          ”标出选段中引用的一句话,并写出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选段中的最后一句话改成因果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4.新时代中,像张思德同志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层出不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精彩片段赏析。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固:__________     或:_______
2.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泰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鸿毛”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
4.司马迁说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因为_______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谁)的死比泰山还重。
5.这段话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方法。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