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版(2001)|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过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解释词语。
饱经风霜:_________________
静影沉璧: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近义词。
摇曳(  ) 倔强(  ) 富饶(  ) 委婉(  )
3.细读第四自然段,说说阿炳从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中听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第五自然段,用勾画出描写二胡琴声动人心弦的句子,这琴声在告诉人们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用“‖”分成了三段,请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难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他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在文中“□”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2.按要求写词语
(1)近义词:威胁——(                  随意——(               
(2)反义词:贡献——(                  毁坏——(               
3.短文中列举出的再生资源包括:                    
4.再生资源不能再生的原因有(多项选择)(               
A.随意毁坏B.滥用化学品C.自然灾害
5.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6.体会文中加点词“本来”在句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月光曲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霎时间”表示时间极短,也表示速度很快,请你也写出几个类似的三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_____”画出人物想象的内容。
3.文中的省略号省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再按要求填写。
(1)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_________一词写出了波光的形态, _____一词写出了月光照射的范围。皮鞋匠在想象到这一画面时,音乐家所弹的音乐曲调应_____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句子中主要写的事物是_____;句中描写月亮动态的词是_____,描写微云形态的词是_____
5.本段文字,不仅表现了《月光曲》的_____,也表现了音乐家贝多芬_____的琴技。
6.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月光曲》音乐旋律的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日用瓷中,青花梧桐餐具和青花玲珑餐具最受中外人士欢迎,远销海外。青花梧桐餐具上有精心描绘的山 水 路 桥 楼台 亭阁 树木 庭院 小鸟和人物等 一应俱全 恰似一幅壮观的山水画 不论是在宴会席上 还是在家庭餐桌上 摆上它就会给饭菜增添色彩 青花玲珑餐具更加惹人喜爱, 它四周是由米粒形状的圆形孔眼构成的 ,它明净剔透,细致精巧,有着明细优雅的艺术特色,呈现出玉一般的质地美。
(1)这段话的结构方式是(   )
A、总分总  B、先总后分  C、先分后总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3)在这段话中作者详细的介绍了(    )和(             )这两种瓷器。
(4)在文中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5)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比喻句。并仿照这段话的写法,描述一件物品,展示它的特点。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江西景德镇盛产瓷器,向来就有“瓷都”之称。远在1300年前的唐代,生产的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景德镇瓷器品种齐全,造型优美,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是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实,丝绸、瓷器、金属冶炼、农业技术上的精耕细作,哪样不是响当当的中国发明啊!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1900 -1995 )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书中一一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世界传播的26项技术,除传统的四大发明之外,还有鼓风机、帆车、船尾舵、马挽具等。李约瑟博士曾这么感慨:我用英文字母作为序号介绍中国科技,从A到Z,26个字母用完,介绍也就不得不结束了。
读完课文,再品读这段话,你最想说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吧!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蒙娜丽莎之约(节选)
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妙 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温和 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 安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 悲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拘束 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1)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3分)
矜持:                                                                     
转瞬即逝: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画上“   ”。((2)5分)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2分)
我从这句话体会到:                                                        
(4)回答问题。((3)5分)
①选文第1自然段按照顺序写了这幅画的       ,然后写了近距离的肖像画,依次从                                  来写。
②选段第2自然段重点介绍了蒙娜丽莎的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月 光 曲(节选)
  贝多芬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微弱—(         ) 激动—(         )
(2)画线句子写出盲姑娘                      
                             。(2分)
(3)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2分)
                                           
(4)贝多芬为什么又弹了一首曲子?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贝多芬如何想的?(3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一幅名画的诞生
天气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没有风,帆没有张起来。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这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成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68年的夏天,列宾是在彼得格勒度过的。一个星期日,同学们约他坐轮船去游览涅瓦河。轮船开得很快,一会儿就出了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豪华的别墅。忽然,列宾发现迎面来了一只大船,岸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同学告诉他,那是拉船的纤夫。
纤夫靠近了。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呀!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脚,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
两年以后,列宾来到了伏尔加河。在那里,他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长久地注视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抚摸着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为了画好这幅画,他三次来到伏尔加河。他勤奋地工作,画了伏尔加河的自然景色,画了许多纤夫的肖像,最后,带着厚厚的一册素描回到了彼得格勒。
根据这些素描,他顽强地画呀改呀,用了3年时间,于1873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这幅画里,他描绘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也歌颂了他们身上的巨大力量。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3分)
穿(zháo zhuó)   赤(kē luǒ)
(lǚ lǒu)      夫(qiàn xiān)
像(xiāo xiào)   别(yě shù)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褴褛——(   )  蠕动——(   )
注视——(   )  蕴藏——(   )
(3)“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句中,“这情景”是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他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此时的列宾一定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面对纤夫的生活情景,结合我们的生活情况,你会想到什么?请说说你的心里话。(4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联系课文解读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翻译: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①朗读这句话应该读出                的语气,需要重读的两处是                 
②从这句话看出盲姑娘不但                ,而且                    ,是难得的知音啊!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一根项链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虽经百事,但留有印痕的并不多。现在想起来,有一件往事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那时,我住在一栋带花园的房子里,养着一条很漂亮的德国纯种狼狗。一天午后,我正在客厅看报纸,忽然听到狼狗拼命地狂吠。我猜想一定有不速之客来了。于是,我打开房门,来到院子里,隔着白色铁门向外看去,先是看到一位穿着破旧衣裳的中年妇女,后又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我下意识地想他们是来讨钱的,于是厌恶地挥挥手。正要转身的时候,那位中年妇女轻轻地问我:“夫人,我是收废品的,有旧报纸卖吗?”
我这才想起书房里堆着一地的旧报纸,便喝住狼狗,打开院门,让母子俩进来搬报纸。这时我注意到中年妇女的腿有些跛,而她身边的小男孩似乎很体谅她,抢着搬报纸。我顺口问:“这是你儿子吗?”“我们在一起生活,就算是吧!”我明白了:________。望着脸色蜡黄的小男孩,我特意多给了10元钱,并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送母子俩出了院门。
过了一会儿,我再次听到狗叫的声音。当我又站在白色铁门前面时,看到的是刚刚走了不多时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没等他们开口,我便不耐烦地说:“报纸卖完了,钱也多给了,你们还来干什么?”
那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金闪闪的项链。我不禁一怔,细细看去,那不正是我遗失了多时的金项链吗?我忙接过来,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像是捧回了我的爱。要知道,这是我和我先生结婚12周年的纪念品。
这时中年妇女轻轻说:“项链是夹在报纸堆里的,小孩发现了,央求我快快送回来。”
我点点头,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元塞到小孩手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
母子俩谢绝了。夕阳下,我望着他俩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厌恶——   央求——       体谅——    谢绝——
(2)第2段“不速之客”中“速”的意思是_________(选择正确的义项填入序号);文中的“不速之客”指____________________。   (1)迅速,快  (2)速度   (3)<书>邀请
(3)根据第3段的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第一次特意多给了10元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第二次又急忙掏出100元给孩子,是因为                                                
(5)读第5段,当我看到那妇女手里托着金项链时,为什么“不禁一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第7段,文中的“这样”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
(7)全文中哪些地方是让“我”感到对母子俩有“一半歉意”的?摘抄其中两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