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苏教版(2001)|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外阅读
精读和泛读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要学会泛读。
泛读就是大略地读。泛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泛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泛读又是精读的基础。通过泛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需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需要精读。
怎样进行泛读呢?
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似的快速阅读方法。
为了提高读书速度,泛读通常采用默读的方式。
当然,泛读也不是读完了事。每次泛读完毕,也应回想一下所读的东西,最好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一下读物的内容。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浩如烟海                                                            
一目十行                                                            
(2)文中第四自然段是  句(
A.反问B.设问C.疑问),在文中的作用是         
(3)什么叫精读?什么叫泛读?简要写在下面横线上。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20分)
读书破万卷
三十年代的一天,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来了一位少年。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原来,他请求馆长允许他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通读一遍。馆长同意了,但对这位文弱的少年一年之内要读完数万卷书,他的心里不免有些怀疑。
在人们质疑的目光下,少年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紧张的读书生活。从这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还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
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搜集到数百万字的资料。几年以后,一本有名的《中国思想史》从他的笔下诞生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
这位有志少年便是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老先生。
(1)听了少年的请求,馆长为什么非常吃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长同意了少年的请求后,为什么心里又有所怀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描写少年刻苦读书的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永恒的书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shǔ shù),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chǔ chù),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你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4分)
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比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自然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2分)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给我们指出光明的方向。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
(      )的宝库    (   )的小说    (   )的诗歌    (   )的童话
(2)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写出每层的意思。(4分)
                                                                     
(3)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一个什么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的理由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短文中画“    ”的句子,试着写一个这样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拓展阅读,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

蚂蚁使我受到的启发

今天去春游,我们来到一片松树林,我在来的路上已经筋疲力尽了,坐在树林里休息。

我感到饥肠辘辘,就从书包中拿出一个大面包开始吃起来。忽然我发现了一个蚂蚁窝,十分好奇地把一块面包扔到了一只蚂蚁身旁,它用触角碰了几下,便开始往蚂蚁窝旁边拖。人们都说,蚂蚁是大力士,但这块面包比它大几百倍,它根本动摇不了这块巨大的面包。

这只蚂蚁转身钻进了洞里 我以为它放弃了 这我可以理解 面包太大了 但是不一会儿 蚂蚁大军如洪水一样涌了出来 扑向这块巨大的面包 它们有的用力往后拉 有的使劲往前推 大约七八分钟后 这块泰山一般的大面包被搬到了蚁巢附近

我一向爱搞恶作剧,我用树枝把面包拨回原处,蚂蚁又把它搬回去。我反复这么做,蚂蚁呢?又反复把它搬回去。有些蚂蚁好像生我的气了,扑上来,对我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但我却不甚在意。

我都玩够了,但蚂蚁们还是耐心地搬。我又想把面包拨回去,但是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不想让蚂蚁把我想成了一个身披云甲、齿尖爪利的怪兽。看着蚂蚁把巨大的“泰山”分割成“小石块”,搬到了蚁巢中。我也想钻到蚁巢中看看蚂蚁是怎样把这些面包吃掉的,可是我太“胖”了。

喔!我今天在蚂蚁身上学到了一个成语——人心齐,泰山移。我也感受到了蚂蚁的坚强意志。

1.请给短文的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
2.请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到6个动词,并试着用这6个动词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使用了一些修辞的写作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到(至少两个)修辞句用横线画下来。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美文赏析。

你悄悄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xuàn  lì(    )的美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走来,走进花园。shà  shí(        )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你悄悄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声和鸣。

你悄悄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看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你悄悄走来,走上山坡,副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上,黄花遍地,远远地与稻田相接,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瞧那边的山上,霜叶如醉,遮盖了半天际,红得像火焰在rán  shāo(      )。这一红一黄,时分时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我迷恋你啊,秋!我赞美你啊,秋!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1.把短文中的拼音写在括号里。
2.写出结构相同的词语。
①红扑扑:_______________
②硕果累累:_______________
③大大小小:_______________
④五光十色: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按先______________后的顺序来写的。其中,第2-5自然段又是按__________转移,写了秋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4.在下面的句子后面填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1)稻谷笑弯了腰。                             (_____
(2)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   (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陶校长的演讲

各位同学:
1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2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找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希望你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科学的健康堡垒”。
3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志,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这样,我们就能够达到胜利的彼岸。
4第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工作的好坏对我们今天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学校和班集体中,你们多多少少都承担着一些工作,如值日、值勤、班级和学校的管理等等。这些工作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却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手上的每一件事情,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和听课、读书、作业同样重要的学习。
5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6以上我谈的就是“每天四问”。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1.“陶校长”是(___),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___)。
2.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指(___)。讲的主要特点:(___)。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的词语写一句话。
①根本一坏,(___)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___)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向困难低头。
②每个人(___)讲究"“公德”,(___)讲究“私德”。
我们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重视道德的修养,学做真人。
4.陶行知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相信石头也会开花
许多很简单的问题,她都不明白,有的学生背地里叫她傻瓜,让本来就自卑的她听了更难过了。
一次,赵老师在课堂上领着同学们做造句比赛,看谁造的句子精彩。同学们兴趣盎然,一个个不甘落后地晃动着聪明的小脑袋,造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赵老师兴奋地不住点头赞许着。
忽然,老师微笑的目光停在了一直沉默的方言的脸上,于是热情地鼓励道:“下面请方言同学给大家用‘相信’造一个句子,好吗?”
方言站起来,吭吭哧哧了好半天,终于小声地说出一个句子:“我相信石头会开花。”她的话音还没落地,同学们便立刻笑成一团。这时,赵老师将一根手指竖到嘴边,示意大家安静。然后,他走到方言跟前,亲切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大声宣布:“方言造的句子最好。”同学们马上不服气地跟赵老师争论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辩解,不管什么花,都只能开在泥里、水里、树上等等,只有方言那样的傻瓜,才相信石头会开花。
“可是,我也相信石头会开花。”老师慈爱的目光里透着坚定。
“老师,您也相信?”同学们困惑地望着他们一向敬佩的老师。
“是的,事实会让你们相信方言说得没错。”赵老师走到黑板前,用红色粉笔认真地写下了方言的造句。
一个月后,赵老师把一块满是窟窿眼儿的石头拿进了课堂,同学们全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原来,那石头上面竟真的开着一朵同学们熟悉的小花,鲜艳得跟窗台花盆中的一模一样。
此后,尽管方言的学习成绩依旧不好,但再没有谁说她傻了,她跟同学们愉快地度过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后来,方言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童话作家,写了许多漂亮的童话故事,感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
是的,相信石头会开花,就是相信奇迹会诞生。慧心的赵老师深深懂得——在幼小的心灵上,贴上一枚枚诸如自信、向上这样的红色标签,照亮的必然是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1.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不甘落后:                                                                            
吭吭哧哧: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困惑~(   )   敬佩~(   )
反义词:自卑→(   )  坚定→(   )
3.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4.谈谈你对短文中赵老师的印象。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陶行知的两只口袋
  陶行知是一位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的人民教育家,他律已甚严,以身作则。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而陶行知则“每天四问”。1942年7月,他在重庆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四问"的内容,就是每天要反躬自问身体、学校、工作和道德上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越会为非作(     ),残害人民。他曾大声疾呼,要全校师生“建筑人格长城”。
  他自己就是用他的实际动来“建筑人格长城”的。在育才学校,就流传过一个关于陶行知的两个口袋的故事。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师生赤手空拳办起来的,有时全校师生几乎无以举炊,陶行知东张西罗,左支右绌,迫不得已就停止体育锻炼,每天改吃两顿稀粥,以勉强维持生活。在这样艰难困苦中,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停办了算了,但他坚决不答应。他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     )捐,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借故挪用分文。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走访了好多地方,募捐了不少现款,袋里装得满满的。在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那只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当时就有一个坚决的想法,决不那用公家一分钱,尽管一天奔波下来,既疲(     )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仍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
当育才学校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感动,赶到陶行知先生的住处慰问时,陶行知亲切地、深刻地跟大家讲起韩非子在《喻志》中所说的一个比喻:“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现实生活中,小漏洞往往可以酿成大灾祸,千万不要以小失大。陶行知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bèi   B、lù   C、dǎi   D、nuó    E、mù 
2.陶行知先生宣布的募捐纪律是(      )(多选)
A、募捐来的钱大家一起用。
B、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
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借故挪用分文。
3.他自己就是用他的实际行动来“建筑人格长城”的。这里的“实际行动”指的是(    )
A、注重自己的道德修为,从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坚决不以小失大,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B、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可以留一点点的空隙。
C、“以教己者教人”,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4.你认为陶行知先生的“两个口袋”装的还有什么?  (        )
A、募捐来的公款
B、一个口袋装的是公款,一只装的是私款。
C、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5.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下列句子对“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千丈长的大堤,因蝼蚁的洞而溃决;百尺高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毁。
B、比喻不注意小事则会酿成大祸或不注意小事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C、比喻蝼蚁和火苗的力量之在,令人畏惧。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爱的回报

她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有个4岁的女儿。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厄运却在不经意间降临,女儿突然发高烧,去了医院,被确诊为白血病。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差点震碎了她的心。

事实虽然残酷,但是必须面对。医生告诉她,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最佳选择,然而化验结果令人沮丧,她的白细胞抗原与女儿的不合,不能移植,医院通过资料库也没有寻找到配型相合的人。她的女儿惟有进行对身体伤害极大的放疗和化疗,这几乎是一个绝望的选择,因为这样治愈的几率非常低。

就在此时,一个陌生的女人从上海打来电话向她求助。原来,这个女人的女儿也患有白血病,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恰好与她配型相合。移植过程必须在远隔千里的上海进行,之后还需要10天时间恢复身体,而女儿正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她如何能丢下自己的女儿去救助一个陌生人呢?连医生也不忍心她去上海。望着日渐憔悴的女儿,她几经犹豫,仍然作出了赶赴上海的决定。

移植过程很顺利,那个女孩获救了。躺在病床上的她,想到生死未卜的女儿如百爪抓心,她在医院只住了5天,还发着高烧就急忙赶回女儿身边。她想着,也许与女儿相聚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女儿最终闯过了九死一生的化疗和放疗,奇迹般地康复了,好运竟然降临到她们母女身上。

后来,有的记者看到活泼如昔的孩子时,问这位母亲:“如果女儿不治离你而去,你会后悔去上海吗?”这位母亲是这样回答的:“要是每一个人都捐献出造血干细胞,就不会有无奈的悲剧发生。作为一个母亲,爱女儿是天经地义的,我一定要付出我的爱,虽然得到爱的不是我的女儿,但我付出了便会少些内疚,我只能做到这些。” 

身患绝症的女儿最需要关怀和照顾的时候,她却赶往千里之外救助另外一个陌生的孩子,很多人说她残忍,说她铁石心肠。但是在这种残忍里,有百转千回的挚爱;在这种铁石心肠里,有能融化天山冰雪的祈祷,令人为之动容、为之落泪。

这个世界上付出了真爱的人都会有回报,即使不会出现奇迹,也会心安。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死未卜”在文中指女儿或生或死结果尚难确定。
B、“九死一生”在文中是指女儿经历了痛苦危险的化疗和放疗最终幸存了下来。
C、“晴天霹雳”是指女儿患上白血病的消息令人奇怪。
2.从文中找出两组词语。
(1)近义词: (    )——(    )  (2)反义词:(    )——(    )
3. 判断正误:
(1)“这个世界上付出了真爱的人都会有回报,即使不会出现奇迹,也会心安。”文章结尾的这句话不仅点题,也升华了中心。   (    )
(2)“爱的回报”既是指这位母亲用无私而伟大的爱救了陌生女孩的命,也创造了女儿的奇迹,这是对她无私的回报;但有的时候,这样无私的付出也不一定就真的换来奇迹,但问心无愧的安心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回报呢?  (      )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最符合文章内容的理解是(     )
A、母亲是铁石心肠,在她的心中,她对女儿的疼爱之心,竟然比不上她想去救一个陌女孩的急切之情。
B、其实母亲不是铁石心肠,她不能救自己的女儿,但她却能救另一个陌生女孩的命,所以她选择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C、其实母亲并不是铁石心肠,在她的心中,女儿是她疼爱有加永远无法割舍的,她对女儿的爱没有人能够替代,然而此时的她却系着另一个和她女儿一样的生命的存亡,自己的遭遇让她深感对方的焦虑和期待,她不愿将其摧毁,母亲此举聚小爱和大爱于一身,让人感动和敬佩。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