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西师大版(2003)|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司马光救友(7分)

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    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    ,儿得活。
(1)按原文填空,并对所填内容做出解释。(3分)
                                                                                    
(2)朋友落水后,其他人与司马光的行为有什么不同?请你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3)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你会用                       。(2分)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7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胆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音乐、律历、天文、术数无所不通,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司马光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读完了这段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妙笔生花。(25分)
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假如你现在遇到了这个小女孩,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以“巧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题,写一篇习作。
类型:书面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文链接。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④不济,日昃⑤固始食。遂大通“六经⑥”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古时指女子出嫁。 ②世家:家世。 ③南都:今河南商丘。
④饘(zhān)粥:稠粥。 ⑤昃(zè):日偏西。 ⑥六经:儒家六部经典著作。
1.下面各项中画线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不同的是(   )
A.去南都B.虚所卖之
C.后天下乐而乐D.子将安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
范仲淹二岁而(    ) 之南都(    ) 以水沃面(    ) 
3.翻译下列句子。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从这段文字中你得到什么启迪?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
5.请评价一下范仲淹其人。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古文,根据注解回答问题。

矛与盾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无莫能陷也。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我知道有个成语出自这则寓言故事:
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鬻矛与盾者。
__________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__________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
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
3.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你能举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自相矛盾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你能简单的描述你曾经过的一件吗?并谈一下你的感受。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