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西师大版(2003)|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日积月累,按要求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另外再补充喜欢的一句。(5分)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                                 )。 
(2)(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3)(                ),(                ),中国才有真进步。
(4)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                                                   )。
(5)落红不是无情物,(                             )。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1.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
B.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
C.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        )
2.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
(2)“我”认为“煮书”是____________。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3)“煮书”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语段
我的父亲邓小平
1921年4月23日,父亲离开了克鲁梭的施奈德工厂,来到了巴黎。
父亲这时已经失学,又已失工,家中带来的钱已经用光,工作一时又找不到,于是,他只好一边向华法教育会领取救济金,一边等待继续做工的机会。
根据法国国家档案记载,父亲从5月到10月的五个月中间,一直领取每天五个法郎的救济金。他领救济金时所用的登记号是236号。
这时在巴黎领取救济金的学生大约有五百人。这些学生大都住在巴黎西郊歌伦布的华侨协社里面。
华侨协社是一座三层的普通楼房,华法教育会、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平促进公等几个华侨团体都设在里面。这栋楼房的二楼是会议室,三楼、一楼及地下室此时都已住满了勤工俭学学生。由于不断地有学生涌向此地,楼内早已人满为患。有一位法国的参议员于格儒的夫人便赠送了一些帐篷,搭在房屋后面的菜地上。后来,非但楼内,就连这些帐篷内也挤得水泄不通。学生们只有每日五法郎的生活费用,因此每日两餐,都是自来水加面包,有时佐以粗制的巧克力糖,连蔬菜亦很难得。少数人有煤气炉还可以烧点热水,而绝大多数人则只以饱饮自来水。由于缺油少肉,这些年轻的学生每日需吃一公斤的面包,方能解饥。有时腰无余钱,只好连粗巧克力也节省了。
这些千里迢迢、远涉重洋而来的勤工俭学学生,已经从美好幻想的天堂跌进了残酷现实的地狱。
到了8月,父亲已经满了17岁。而他的17岁的生日,就是在这样一种既无前途、又无希望的困境中度过的。
1921年9月,法国政府决定停止发放给予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生活维持费。10月,父亲和其他学生一样,已经毫无生活来源,面临生活绝境。
后来,父亲到了哈金森工厂做工,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工作,制作防雨用的套鞋。他们每日工作10小时,星期六做半天,即每周工作54小时。新工人实行计时工资,每小时工资学徒期为一法郎,以后逐步增加,熟练后就实行计件工资。这种工作属于轻体力劳动,但要节奏快,适合心灵手巧的人干。郑超麟也曾在这家工厂做工,我去采访他时,他对我讲,他一天做十双鞋,而我的父亲则可以做二十多双。像父亲这样工作,一天大约可以挣得十五六个法郎。
(选自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
1.邓小平在年轻时到法国勤工俭学,一开始就碰到了困难。请概述一下他所遇到的困难。
2.面对困境,邓小平始终没有回国,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3.邓小平的工友说他做活比较快,说明了什么?
4.作者写“他领救济金时所用的登记号是236号”,是不是太零碎了?有什么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能力展示台。
邓亚萍5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背着沙袋蹦着练打乒乓球。在她连续获得河南省和中南五省少年乒乓球赛冠军之后,父亲把她送进了河南省队参加集训。可不久,邓亚萍就被送回了家,因为个子太矮,手臂太短,教练认为她没有发展前途。这对一个不满10岁的女孩儿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幼小的心灵几乎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她撕心裂肺般地痛哭了一场。然后,她毅然擦干了眼泪:我不会放弃,我要冲击!要练就最拿手的本领!
13岁时,邓亚萍以“正手快、反手怪、攻球狠”的“魔球战术”战胜了世界冠军戴丽丽,接着又力克李惠芬、耿丽娟和老将陈静,并入选国家青年队。胜利的鲜花使14岁的邓亚萍陶醉了,她不知不觉地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后果是:在全国青年乒乓球赛上,她大失水准,单打比赛竟以连负3局惨败,痛失进入前8名的机会。邓亚萍又一次痛哭了。
这两次刻骨铭心的挫折使邓亚萍悟出了一个道理:身体上没有优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没有优势,精神优势是推动事业成功的动力。她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好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越向上爬,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停下来,想歇一歇,就可能滑落山谷,永远也不会达到峰顶……”
邓亚萍要用百倍的努力去抚平人生道路上的伤痛。为练就一手正手抢攻,反手快拨,快、狠、灵、准、刁的绝活儿,她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训练场上,背着教练加班加点偷练。她在训练馆里放了两双鞋,一双被汗水浸透了,就换上另一双,继续闪转腾挪在乒乓球台旁。至于腿绑数公斤重的沙袋,身穿沙背心长跑5000米以上,每天挥拍数千次,更是她的家常便饭。连食堂的师傅都说:“什么时候看见邓亚萍来吃饭了,就说明训练馆没人了。”当时的教练许绍发这样评价她:邓亚萍是我们队训练最刻苦、最认真的一个,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她都是好样的。
终于,邓亚萍用她那股被挫折磨炼的韧劲和自信,英姿飒(sà)爽地登上了与世界高手对抗的大舞台。
1.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为什么邓亚萍把自己的事业比喻成“攀登珠穆朗玛峰”?
3.邓亚萍是如何训练的,请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来。
4.邓亚萍是依靠什么登上了与世界高手对抗的大舞台?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小发明救妈妈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一次,他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
那一年,爱迪生刚满7岁。一天,妈妈突然生了急病,肚子痛得在床上打滚。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了,医生终于来了,经检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上医院太远,会耽误治病,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这时,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不行。”小爱迪生连忙问:“怎么啦?”医生皱着眉说:“光线太暗,没法动手术。”小爱迪生说:“我去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突然,小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家门。不一会儿,小爱迪生回来了,手上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爸爸一见又急又气,顺手打了儿子一巴掌:“什么时候了?还胡闹!”小爱迪生委屈地大哭起来:“我,我想出办法了,不信你瞧。”小爱迪生指挥小伙伴们把镜子放在点燃的油灯周围,由于镜子反射聚光,屋子里一下子亮堂起来了。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医生连连夸奖小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小爱迪生,想出这么绝妙的办法,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
失败——(       )   批评——(       )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例:托马斯•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1)明朝的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            
(2)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                
3.先读短文,再试着填空。
(1)医生说不能做手术是因为            
(2)爸爸打小爱迪生一巴掌,是以为他在        ,小爱迪生想出的办法是           ,结果证明他的办法是行的。
(3)小爱迪生真是个          的孩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