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版(2001)|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语段,按要求做题。
《开国大典》(节选)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这两段文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
(2)“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是一个___________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除了课文中用到的“五颜六色”这个词之外,由课文对当时情景的描写,我还想到了其它更多的可以用来描绘当时壮观景象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股洪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两段文字中,你能够感受到什么?请至少写出两点感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生活中的小镜头
我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那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
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留披肩发的,梳辫子的,剃平头的,梳分头的,黑发的,白发的……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穿球鞋的,高跟的,矮跟的……宽敞的图书馆似乎显得拥挤了些。
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似乎这封闭一夜的图书馆空气很清新似的。紧接着,那双眼皮,那丹凤眼,那眼角布满鱼尾纹的眼睛,都各自盯上自己的目标;那粗糙的手,细腻的手,宽大的手,纤细的手,都小心翼翼地拿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儿……
图书馆里骚动了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显得极小,极短。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了……
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边看着,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停下来皱紧眉头想想什么,时不时地扶扶那已滑落到鼻梁上的眼镜;一位梳披肩发的姑娘,此时已顾不及去整理那有些散乱的长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刘海儿,看那神情,要是有把剪刀的话,她一定要把那束刘海儿剪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眯着眼睛,把书拿得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几个孩子趴在桌上,用手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我没有打扰任何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我却怎么也忘不了。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        )的手         (        )的图书馆
(        )的脸蛋儿     (        )的空气
(2)“这生活中的小镜头,我却怎么也忘不了。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根据你的理解作答。(4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课文,回答问题。

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①肃静寂静安静;②宣告宣布宣读;③热情热烈热心
3.这三个自然段按(_____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程序。
4.“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5.“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空城计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15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15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5000兵有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司马懿的兵一到都吓得胆战心惊,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20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许乱动。

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带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工夫不大,司马懿的魏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作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打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    )进去,( )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40里!”

司马懿的兵后退了。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15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绝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他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有这个办法的。”

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胆战心惊(____________)  敬佩(________) 吩咐(______)  惊奇(______
3.诸葛亮听说司马懿来进攻,做了哪些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司马懿为什么后退?说明司马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一句话夸一夸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邓政委的棉衣
1947年8月,大别山上已经是寒霜季节。由于我军远离后方,被服供应不上,邓小平政委和十几万将士仍穿着单薄的旧棉衣。战士们心疼地说:“我们没什么,要是把政委冻坏了,还怎么指挥我们打仗?”于是便聚在一起,专门为邓小平同志做了一套新棉衣。
第二天,副官长抱着这套新棉衣走进政委的小屋。他看到政委正伏在桌上聚精会神地看文件,便轻手轻脚地走到跟前,小声说:“首长,这是您的新棉衣。”政委放下笔,搓搓手,看到副官长抱着的新棉衣,一时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副官长说明情况后,政委站起来严肃地说:“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大家穿得和我一样单薄吗?棉衣破了,可以补一补再穿嘛!”他看到副官长左右为难的样子,又慈祥地笑了:“这样吧,棉衣既然做好了,就给通讯员小万吧,他年龄小,身体又单薄。”在一旁的小万赶忙说:“不行,不行!这是专门给首长做的。”政委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用手指了指棉衣,命令似的说:“就这样吧!”然后又坐下继续工作了。
1.短文是按      的顺序记叙的。
2.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两个“单薄”的意思。
3.读完短文,你觉得邓政委是个怎样的人?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1. “这战斗的声音”指       。
2.为什么说“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节选)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 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1.给第二自然段“ ”处加上标点符号。
2.画“  ”的句子表现了                  
3.选文第一自然段“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第二自然段“这战斗的声音”指         
4.为什么说“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华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QOrDeR]]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______)
(2)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______)
【小题2】梅花与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岁寒三友”。你能写出描写梅花的诗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小题3】“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是指_________,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人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按分好的层次写出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我能行。
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照原文填空。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                         __” 。
3.“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__       __,两个“传到”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了__     __。“欢呼”“欢跃”是毛主席的宣告使全国人民感到了__               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毛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日夜操劳党和国家的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是,毛主席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       )是在出差的列车上,(        )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了汗水,学到了知识!”
毛主席的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记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毛主席一生读过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读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也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主席特别喜欢李白、李贺和李商隐的诗及辛弃疾的词。
毛主席有一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49年出国时还随身携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主席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大火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手不释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内填关联词语,再用它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横线上,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