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北京版(2004) 四年级上册
>
第七单元
北京版(2004)
|
四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故乡是北京
2 我爱家乡的柿子
3 可贵的沉默
4*沙滩上的承诺
第二单元
5 古诗三首(一)山中送别 赠汪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 李时珍
7 责任
8*爱因斯坦与小姑娘
第三单元
9 瀑布
10 海底世界
11 五彩池
12*美丽的三潭印月
第四单元
13 麻雀
14 自然界之道
15 神奇的鸟岛
16*大象“醉酒”
第五单元
17 赵州桥
18 参观人民大会堂
19 珍珠泉
20*北京的四合院
第六单元
21 古诗三首(二)题西林壁 滁州西涧 别董大
22 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
23 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
24*围魏救赵
第七单元
25 给予树
26 咱俩的秘密
27 卖木雕的少年
28*想别人没想到的
第八单元
29 缝纫鸟
30 小岛失踪之谜
31 神秘的死海
32*“神舟”五号,我们为你骄傲
选读课文
1 田忌赛马
2 琪琪的心事
3 天山的托木尔峰
4 一次成功的实验
5 西红柿蒙冤300年
6 鸟语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19
道相关试题
阅读欢乐岛。
(一)课内阅读。
我激动地紧紧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1.用加点词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激动的原因有哪些?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3.你要向金吉娅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高尚的行为
早晨,我进教室的时候,老师还没有来。有三四个人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就是那个一只胳膊已经残废,靠母亲卖野菜为生的孩子。他们用尺子捅他,拿粟米壳掷他的脸,学他一只手挂在脖子上的样子,把他比画成残废的怪物。克洛西一个人坐在凳子边上,脸色煞白,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好像正在向他们求饶。忽然那个一脸无赖相的弗兰谛跳到凳子上扮起克洛西的母亲挑菜担的样子,惹得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克洛西气极了,从桌上抓起墨水瓶,狠命朝弗兰谛头上扔过去,弗兰谛闪在一边,墨水瓶恰好打在正走进来的老师身上。
大家赶紧逃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吓得不敢出声。老师变了脸色,走到教桌跟前,厉声问道:“谁?”
没有人回答。
老师提高了声音,又问:“谁?”
这时卡隆突然站起来,毅然地说:“是我!”
老师看了看他,又望了望发呆的同学们,平静地说:“不是你!”
等了一会儿,老师又说:“决不处罚,扔墨水瓶的人站起来!”
克洛西站起来,哭着说:“他们打我,欺负我,我气昏了,就……”
“坐下。欺负他的人站起来。”
“你们欺负了无辜的孩子,侮辱了弱者!你们做了一件最可耻的事。"
说完,老师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卡隆跟前,托起他的头来,注视着他的眼睛说:“你的心灵是高尚的!”
1.克洛西把墨水瓶扔到老师身上,老师为什么原谅了他?在正确答案的括号里打“√”。
(1)因为老师认为克洛西虽然用墨水瓶打了他,但已经承认了错误,哭得很伤心,再说又是个残废,所以原谅了他。( )
(2)因为老师认为克洛西是个无辜者,是在受欺负、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而误打了自己,所以原谅了他。 ( )
2.卡隆并没有扔墨水瓶,他为什么说是自己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抒己见。
某皮鞋店门口挂着一块广告牌,上写“质量可靠,绝对牛皮",行人看了纷纷大笑。请写出店家的用意和行人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欢乐岛。
(一)课内阅读。
他不好意思地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我一支铅笔,悄悄地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神情特别庄重。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接过了那支铅笔,说:“我一定用铅笔批改你的作业。这是咱俩的秘密。”孩子特别开心,冲出教室,冲进同学们当中。
1.写出描写小男孩动作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小男孩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老师说的话。这些语言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作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鹊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地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强不到哪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 )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应该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 )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得一肚子委屈。
父亲到外面招呼着和老师说话,转过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得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1.给加点的字注音,写在括号里。
2.课文结尾说“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你知道父亲当初那么做的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此文,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欢乐岛。
(一)课内阅读。
“我雕了个小的,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座凳,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找□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1.给短文中“□”处加标点。
2.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送给“我”一个小木雕?表现了少年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shén qíng( )庄重。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工人,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出现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独奏,愿大家旅途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二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不禁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割门的点头称好。
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nuó òdng( )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qīng cuì( )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
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
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
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个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qì fēn( )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阔得多了。
1.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第2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阔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欢乐岛。
说出你的请求
英国小姑娘洁斯妮,一直梦想着能够同爸爸妈妈一起到美丽的澳洲,骑马奔驰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还要拍下好多好多的照片。然而,小姑娘的家并不富有,去澳洲旅行只是奢求。
一天,听说有一家公司招收七岁以上儿童推销巧克力,谁推销得最多,就为谁实现一个合理的愿望。小姑娘一听高兴极了,就拉着爸爸妈妈陪她一起去报名,并且很慎重地写下自己的愿望。回家后,小姑娘让妈妈帮她准备一套合身的
工作服,让爸爸把自己小时候坐的婴儿车改成推挡车,自己呢,想着怎么去推销巧克力。
第二天,小姑娘起得很早,吃过早点,穿戴整齐,她就推着装满巧克力的车一家一户去拜访,小姑娘彬彬有礼地说:“早上好,夫人(先生),我叫洁斯妮,今年八岁,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有一天能与爸爸妈妈一起去澳洲旅行,如果你能买下我的巧克力,我离梦想就会更近一点了,请您帮助我,我会感谢您的。”
人们常常会被小姑娘的真诚执著所打动而买下她的巧克力。
日复一日,小姑娘放弃了许多与小朋友们玩耍的时间,一直坚持着。一年后,公司郑重地宣布:洁斯妮是全英国推销巧克力最多的小朋友!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小姑娘好开心,她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1.洁斯妮的梦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洁斯妮得知,她将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她是怎么做的?用横线画出来。
3.从文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干净”一词在短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面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 )使得句子干净了,( )也规范了。
②我( )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
(3)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是________的文章。
A.状物
B.写事
C.写景
(2)“我”到叶老家里做客,________次具体描写了叶老院中的爬山虎,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师恩难忘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最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
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1)读准多音字,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横线。
正
月(zhēnɡ zhènɡ)
想
折
下一枝来(shé zhé zhē)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文章后,你觉得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请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八枝,九枝,十枝。”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5)课题是“师恩难忘”,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同身受,每天都浸润在“师恩”中,你觉得“师恩”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写一句赞美老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 )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 孩子 ,竟有如此( )和(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 博得了魏校长的喝(hè hē)彩 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当效周生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外国人欺(qī pī)凌,就要振兴(xīng xÌng )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崛”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再查( )画。
(2)用横线画出正确的读音。
(3)按课文内容填空。
(4)在第五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5)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清晰—— 欺凌—— 目标—— 如此——
(6)“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此”在文中指
(7)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波纹线画出有关句子。
(8)在中华民族崛起的今天,你为什么而读书?原因是什么?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yùn hán qī dài
他亲切之中( )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 ),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qìng xìng
我非常( ),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
kān chēng
品都( )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
mó mó hú hú
( )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联系下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融洽:
摇曳:
沉郁:
(2)在括号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3)作者认为“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指
,“意义非凡”的原因是
。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左顾右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1分)
(2)一边读一边想象,那个妇女会哭诉些什么?中国巡警会怎样训斥她?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恩来看到这个情形,会有什么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