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黑藻小叶制成的临时装片中观察不到叶绿体有明显的移动,说明细胞已死亡
B.苏丹III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间观察到橘黄色颗粒,说明部分脂肪储存在细胞间
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噬菌体进行计数时需要将视野调暗,以便区分中方格的边界
D.观察质壁分离时发现有的细胞核出现在液泡图像范围内,但不能说明其在液泡中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生态学家将生物大体上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制约种群数量的因素分为两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东北虎的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K对策的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R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C.R对策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
D.有效保护K对策生物的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类型:多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产量恒定法则保障了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B.自疏现象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
C.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D.自疏现象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也是对不利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细胞分散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计数室的高度为0.1mm
B.若实验中多次出现图2中c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所致
C.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2.2×106
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可用台盼蓝染液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I和II为幼年期,III和IV为成年期,V和VI为老年期
A.甲地III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东北鼢鼠会在其生活的洞穴中挖掘土壤并推至地表,形成土丘,造成草地退化。研究人员使用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人工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飞行高度进行拍摄,以确定无人机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的最佳航拍高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调查法基于东北鼢鼠数量与土丘数量相等的前提
B.人工调查结果是无人机航拍结果准确程度的参照
C.无人机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的最佳航拍高度为200m
D.依据调查得出的种群密度可以预测东北鼢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生态学家认为,一定时间内,当种群数量增加时,必定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变动调节恢复至平均密度以适应密度限制,即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密度制约效应。按照此理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制约效应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
B.当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与个体平均重量的乘积可能是个定值
C.种间关系尤其是捕食关系会使种群数量在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至平均密度
D.地震、火灾、病虫害等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不会引发密度制约效应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生物体的同化量可用于以下生命活动:①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竞争);②避免捕食者捕食(避免被捕食);③产生下一代(后代)。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这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当下可能是群落优势种
B.引入天敌后,能使被捕食者的能量分配情况向丙转变
C.为降低某种群的K值,乙、丙模式起到的效果不同
D.丁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类型:多选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
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负反馈调节
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曲线图是生物学研究中数学模型建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下图中的曲线可以表示相应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植物CO2吸收速率随环境CO2浓度变化的关系
B.曲线a可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时,物质运输速率随膜两侧物质浓度差变化的关系
C.曲线b可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D.曲线b可表示在晴朗的白天,某作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