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动物A、B和C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
B.该群落属于草原生物群落,土壤含水量低不适合乔木的生长 |
C.A 种群数量产生波动与C 的捕食作用和B的竞争作用密切相关 |
D.由于C种群对A的捕食,所以 A 种群的出生率一定低于B |
A.两种鼠之间为竞争关系,两者的K值在2016—2019年间均逐年降低 |
B.在夏秋季,如果普通鵟体重增加0.1kg,则最多需要消耗10kg植物 |
C.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增长速率几乎为0 |
D.该生态系统中两种鼠都占据两个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
A.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增长,t1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
B.t1时种群内孢子的个数量体最多,此后孢子数量越来越少 |
C.t2时种群内孢子数量达到K值,此后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
D.t3时种群内孢子个体数量主要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
A.阴生植物茎细长,机械组织不发达,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 |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花的树木多数是风媒花。不少种类的果实有翅 |
C.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
D.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有巨大的叶片,以争夺阳光 |
A.有效保护棉铃虫的天敌生物,有利于将棉铃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
B.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总死亡率大于50%时棉铃虫种群数量下降 |
C.影响一龄期和五龄期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捕食和寄生 |
D.具有捕食、寄生关系的生物,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未进行适当的稀释 |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污水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
A.种群的密度过低时,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不利于种群增长 |
B.该种群增长的最低起始数量为100个,其环境容纳量为600个 |
C.当该动物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种群的数量会下降并趋于灭绝 |
D.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种群更容易受到阿利氏效应的影响 |
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c是大气中的CO2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代表生产者,碳通过呼吸作用从c流向d |
B.碳可以以有机物的形式从d流向a再流向b |
C.a1、a2、a3的存在减慢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D.图中能把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的成分是b、d |
上层 | 中层 | 下层 | |
植物 | 乔木 | 灌木 | 草本 |
动物 | 雀鸟、戴胜 | 煤山雀、黄腰柳莺 | 靴雉、昆虫 |
A.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的枯落物产量会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
B.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含量可以影响土壤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 |
C.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分解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升高 |
D.细枯落物产量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产量的原因是产生细枯落物的植物生长周期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