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凸显 | B.“冷战”逐渐渗透至文化领域 |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 D.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
A.实现了近代化转型 | B.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
C.难以培养实用人才 | D.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
A.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 B.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不断扩充 |
C.现代科技进步助推博物馆发展 | D.博物馆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
A.促进了澳洲管理体制多元化 | B.是知识精英迁入澳洲的结果 |
C.与澳大利亚开发的历史有关 | D.推动了亚太经合组织的扩大 |
材料一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中国没有经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运动,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面临外国的挑战下而被迫萌发出来的。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转向了政治、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文化方面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马睿《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材料一 《蒲安臣条约》签订以后,华工赴美的人数大幅度增加。187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大量工人失业。1876年,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设立了一个调查小组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中国人移民问题。委员会写成一个报告书,提出了解决中国移民问题的办法:所有中美条约,凡是准许中国人移入美国的一律作废;由美国国会制定法律,限制中国人每次在美国上岸不得超过10名。
——摘编自郭惠《〈蒲安臣条约〉与中美交涉华工事务研究》
材料二 1879年2月15日,第四十五届国会通过了一项议案(众议院2423号议案),禁止任何载有超过15名华人的船只进入美国。海斯总统否决了该项议案。在否决咨文中,海斯总统说明了否决的理由:该议案有悖于《蒲安臣条约》,而“对我们与中国的现有条约的简单侵犯,是对国家的更广泛与更持久的利益的莫大麻烦”。然而,他同时指出:“我认为太平洋沿岸诸州人民的严重的不满情绪,他们由此而产生的对将来更加严重的忧虑,值得全国人民最严重的注意和国会与总统的深切关注。”1868年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有明确的自由移民的规定,根据通行的“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美国就不能擅自制定排华法案。1880年正是美国大选之年,海斯总统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选票,立即派人赴华商谈修约事宜。最终,中美签订了《安吉立条约》,条约赋予了美国政府“整理”和“暂停”华工的权力。
——摘编自曹新群《美国政府华工政策的演变1868—1894》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76年美国加州参议院“报告书”中的华工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一 1983年6月,以佐野敏男为团长的日本静冈县日中茶业考察友好访华团一行十人,由上海入境到访江西省,与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及江西省农科院蚕桑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茶叶生产、贸易、消费等议题进行了座谈。1983年8月,日本静冈县茶叶试验场副研究员后藤正访问杭州,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优化茶园土壤、培育香气高的茶叶优良品种与提升制茶工艺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振华《日本静冈县茶叶专家来杭考察》
材料二 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培养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日本茶道里千家与天津商业大学合作开办了“天津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不仅招收日本留学生进修汉语、京剧、太极拳、陶瓷、绘画、书法、茶道等课程,还招收中国学生学习日本料理、茶道等。
——摘编自汪伟《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举行毕业典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派出茶业友好考察访华团的历史背景。材料 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国家 | 世界文化遗产 | 简介 |
埃及 | 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 | 早期基督教圣城,位于亚历山大城市的南部,城中的建筑包括教堂、洗礼池、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公共建筑、街道、修道院、民居和工场。 |
伊朗 | 巴姆城堡 | “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的必经之地。城堡高约61米,占地20公顷,约建于萨珊王朝之前。 |
叙利亚 | 帕尔米拉古城遗址 | 古城处于1—2世纪几种文化的交汇处,所以它的艺术和建筑能够把古希腊罗马的技艺与本地的传统及波斯的影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当地,许多纪念性建筑得以保存。 |
印度 | 桑吉佛教古迹 | 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是现存的最古老的佛教圣地。 |
中国 | 莫高窟 | 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
韩国 | 八万大藏经藏经处 | 韩国最著名的三大佛寺之一、寺中存放着13世纪问世的世界级文化遗产——高丽大藏经版。 |
意大利 |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 文艺复兴的摇篮,和美第奇家族的支持有关,还保存有米开朗琪罗、拉菲尔和达·芬奇的杰出作品。 |
捷克 | 利托米什尔城堡 | 承袭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拱廊式城堡建筑风格。 |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从表中选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配上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A.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B.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
C.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性创新性的特点 | D.阿拉伯文化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
A.英国工人大量移民大洋洲 | B.英国工业化渐趋放缓 |
C.澳大利亚成为罪犯流放地 | D.澳大利亚文化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