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
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KJ·m-2·a-1 | 体内贮存的能量KJ·m-2·a-1 | XKJ·m-2·a-1 | 体内DDT含量ppm | |
甲 | 145.9 | 62.8 | 83.1 | 0.066 |
乙 | 1870.7 | 869.4 | 1001.3 | 0.0023 |
丙 | 0.9 | 0.3 | 0.6 | 0.94 |
丁 | 141.0 | 61.9 | 79.1 | 0.085 |
戊 | 211.5 | 20.1 | 191.4 | 0.0002 |
A.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
B.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 |
C.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彼此互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
D.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
A.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要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 |
B.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调节生命活动 |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 |
D.根尖分生区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DNA→RNA→蛋白质 |
A.萤火虫获得的能量除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自身有机物中 |
B.通过荧光信息获得食物,说明种群繁衍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
C.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信息属于行为信息,能够在同种和异种间传递信息 |
D.某地区的全部萤火虫个体共同构成了一个种群 |
A.①③④⑥ | B.③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A.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生态系统的不同组成成分间循环往复运动 |
B.图中D为第三、四营养级,最多能获得A同化能量的4% |
C.把图中“CO₂”换成“热能”,并去掉①过程,该图就可以表示能量流动过程 |
D.非生物环境也可以为P提供信息,如物理信息光、温度等 |
A.蝗虫通过化学信号聚集,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
B.人工合成的4VA能聚集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
C.4VA促进蝗虫聚集,导致种群密度增大,属于负反馈调节 |
D.“涝”和“旱”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
A.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借助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
B.激素、神经递质是生命系统中常见的信息分子 |
C.不同生物间传递的物理信息可以不依赖具体的信息分子 |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促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A.提前收割粮食是防治蝗灾的可行办法 |
B.利用4VA诱杀蝗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
C.蝗虫从群居型转变为散居型种群密度增大 |
D.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蝗虫的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