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说明村落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 | B.佐证村落形成于旧石器时代 |
C.印证早期人类定居村落的存在 | D.说明各地居住形式演变进程 |
A.中国的科技智能水平世界领先 | B.科技革命可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 |
C.技术进步推动生产生活的改变 | D.科技成果的应用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 |
A.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 | B.确保传染病问题能彻底解决 |
C.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现状 | D.有利于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
记 述 | 出 处 |
“民有贫乏不能自存及应役者,听于有物力之家,召保借贷。” | 《宋史·食货志》 |
“诸典质倚当财物,限外更延三日,每三日收息一分。” | 《宋会要辑稿》 |
“宋之官营,设库储金,以行借贷之政。若有违约, 则依法追索,以保官库之资不失。” | 《东京梦华录》 |
A.阶级矛盾比较突出 | B.商业借贷现象较普遍 |
C.借贷活动形式多样 |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A.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 B.唐朝经济文化的领先 |
C.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 | D.遣唐使推动中外交流 |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 B.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
C.对人性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入 | D.强调统治者注重民本思想 |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关的。从方式与途径的视角而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既有牧歌式的和平交往,如人群迁徙、商业往来等;也有暴力性的碰撞冲突,如刀光剑影的战争往往使人类文化面临断裂、毁坏等危机,同时这种暴力冲实在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碰撞和调适提供了历史契机。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提取有关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 B.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注重“以人为本” |
C.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 D.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 |
材料 下表为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 史实 |
秦汉 |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中国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 |
隋唐 | 唐朝高丽乐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
宋元 |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
明清 |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材料一 书是知识的载体,书院最早就是藏书之地。从唐朝开始,在文化复兴、儒学重建的历史背景下,“书院”由朝廷的藏书、校书机构,逐渐演化为民间的私人读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机构,并在宋代迅速崛起,成为宋代士大夫推动复兴先秦儒学家文化精神的学术大本营与高等学府……宋代书院其实是千余年来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不断发展、演化的结果,历史上曾有过的不同讲学内容和讲学形式,在这里均可以找到。
——摘编自朱汉民《传统书院何以助力文化复兴》
材料二 书院在明清时期走向科举的附庸,成为官办学校的补充。至清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旧书院大多停办,幸存的书院也大多残破不堪、纲纪混乱、学风不再。近代以来,……强敌环伺,国事渐急,有识之士意识到人才培养是强本御侮的根本大计,从此教育救国的观念逐渐推广。与此同时,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9世纪60年代在兴办实业的风潮中,传统书院也开始增设西学,重拾经世致用的旧学风。
——摘编自张东亚《从书院到学堂、从学堂到大学——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书院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