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
在生活中比较容易实施的改善记忆力的措施,包括营养均衡的饮食,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牛奶等;加强锻炼,提高大脑记录和处理新信息的潜能,预防大脑退化。研究发现,锻炼多的人,认知功能下降得更为缓慢。
科学的学习方式也可提升记忆力。实验证明, ② ,也就是说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进行学习,要比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记忆效果好。而且,
此外, ③ 。例如,记忆宫殿法是一种利用空间思维和联想能力,把要记住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种记忆术能快速提高记忆的准确性。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传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没人知道那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眉,到鼻尖,绕行至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与先人,也是一个模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成“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
十一月,张鲁将家属出降。魏公操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
习凿齿论曰: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序号写在答题卡上。A.魏公操,即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公,东汉末年封国公爵名号。 |
B.“信以为然”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
C.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
D.列侯,爵位名,汉初称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又改列侯,也泛指诸侯。 |
A.曹操攻至阳平时,张鲁主张投降,其弟张卫则坚持抵抗,率军队把守关口,并且修筑了军事防御工事。 |
B.曹操认为,攻下张鲁不是难事,真正的难点在于阳平城外无险可守,攻下之后自己也会防守困难。 |
C.阳平陷落后,张鲁属下想在撤退时烧毁宝货仓库,被张鲁制止,这一善意之举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许。 |
D.如果只重视武力征伐的作用,只赏赐拼死作战的武士,百姓就会习惯于争相攻杀,战乱就不会停止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
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和。
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上游淌下来的许多枯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
“老大爷,我们……”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动,脸色十分严峻。
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个小时天就亮了。
“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
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处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地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
“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
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
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
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吧!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搭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
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没有说。
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
B.与《百合花》关注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
C.小说中周玉兆和小余的对话,引出了老人为帮解放军渡河而掘沟的情节,体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
D.小说中对老人的“眉”有几处细节描写,如“长眉一动不动”“皱起眉”“长眉毛一耸一耸的”,细腻地表现出老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
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③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以上材料对新时代的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维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位画家,他总觉得自己 ① ,他自己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学时,有两次寒假,我到浙东万山之中一个幽美的小城里过年。那四围的山色被面清奇,似梦如烟;初春的地气,在佳山秀水里蒸发得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透明体。
纯真的刻骨的爱和自然的深静的美在我的生命情绪中结成一个长期的微渺的音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
这时我欢喜读诗,我欢喜有人听我读诗。夜里山城清寂,抱膝微吟,灵犀一点,脉脉相通。我的朋友有两句诗:“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可以做我这时心情的写照。
1.请指明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并茶送子暗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②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③。
A.首联把翰林院说成天上玉堂,各类珍贵书籍井然罗列,整个环境森严压抑,苏轼在此任职,看似尊贵,实则处境不妙。 |
B.颔联突出苏轼才思敏捷,以“明珠”比喻苏轼拟写的文章等,“泻”字传神地刻面出苏轼奋笔疾书、挥酒自如的意态。 |
C.颈联转人赠茶本事,我把从老家江南摘下的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碾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霏霏雪花也比不上它。 |
D.全诗构思巧妙,由“天上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写送茶之事,点明题意,在黄庭坚诗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