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电极连电源的正极 |
B.离子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 |
C.B极总反应为![]() ![]() ![]() ![]() |
D.若电路中转移![]() ![]() |
组别 | 小鼠 | 酒精摄入情况 | 检测指标 |
实验组 | 刚受孕的雌鼠 | 每天摄入一定量酒精 | 待小鼠产仔后,观察子代小鼠毛色 |
对照组 |
A.MS培养基的碳源一般用蔗糖而不用葡萄糖,以减少微生物污染 |
B.MS培养基、NAA溶液、6-BA溶液均可配制成母液,以减少称量的误差 |
C.接种时用镊子夹取菊花茎段,注意茎段的形态学上下端,避免倒插 |
D.定植前可先将试管苗移栽到装有蛭石的育苗盘中,因为蛭石含丰富的有机质 |
A.若4个子细胞分别含2、2、2、2个荧光点,则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 |
B.若某后期细胞有3个荧光点,其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
C.若4个子细胞分别含1、1、1、1个荧光点,则取材部位可能为根尖分生区 |
D.若4个子细胞分别含2、1、1、0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过四分体 |
实验目的 | 主要实验过程 |
设置对照 | 准备40只生理状态相似的正常大鼠,均分为2组。 对照组:每只大鼠皮下注射 实验组:每只大鼠皮下注射0.1%利血平1mL·kg-1·d-1,制备AMH大鼠模型。 |
肾上腺组织酪氨酸羟化酶 mRNA水平测定 | 一段时间后,利用酪氨酸羟化酶基因探针与酪氨酸羟化酶mRNA进行分子杂交检测。 |
对大鼠肾上腺组织进行切片等处理,然后在切片所在溶液中加入酪氨酸羟化酶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 | |
血清中NE含量的测定 |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一电化学检测法检测。 |
肾上腺髓质增生程度的检测 | 至少取3个肾上腺切面,测量并计算肾上腺髓质百分数。[肾上腺髓质百分数=髓质切面厚度/(皮质切面厚度+髓质切面厚度)×100%] |
组别 | mRNA相对含量 | TH相对含量 | NE相对含量 | 肾上腺髓质百分数 |
对照组 | 0.21 | 0.14 | 1.61 | 21.76 |
实验组 | 0.52 | 0.32 | 4.80 | 32.88 |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着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近年来,东城区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市生活服务圈,在北京市率先建成覆盖均匀、便捷高效的“十分钟文化圈”,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1平方米。东城区利用各类腾退空间拓展文化新场景,40家演出剧场为城市注入艺术活力,37 处博物馆带领群众探古寻今,190家实体书店营造书香满城。步摇制作、衍纸艺术、茶道雅集、中式插花……周末午后,在胡同小院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美后肆时、角楼图书馆、27 院儿等集生活美学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让居民不出胡同就能近距离接触文化艺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东城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做法对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文化产业高速发展】
近年来,东城区着力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文化产业建设培育出了“文化+”新模式,打通了文化链与价值链。目前东城区47家文化产业园不仅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企业的集聚地,更在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承载地、生活美学的新高地,引领着城市美好生活。
(2)某科技新城领导带队到东城区学习城市发展经验后,研究决定采用“科技+”模式推动新城发展。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采用该模式的正确性。【文化传承坚定不移】
近年来,东城区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先后完成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一批重点文物腾退,开展钟鼓楼保护修缮和北大红楼周边综合整治,打造永定门北望中轴线景观视廊,让中轴线古都脊梁壮美呈现。北京中轴线保护对城市保护、城市更新发挥重要作用。
(3)有同学认为,“‘北京中轴线保护对城市保护、城市更新发挥重要作用’违背了矛盾律”。就此谈谈你的看法。材料一 长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建筑奇观,孕育产生了以长城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态为载体的长城精神。长城修筑的历史过程与长城精神的形成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形成了珍爱和平、守护家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因地制宜、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绵延不绝的长城精神。
——摘编自周建强《长城精神的历史学考察一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封面
——摘自张海鹏、徐蓝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以长城为封面的主题说明。(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材料一 中古时期,欧洲建筑风格经历了从罗马式向哥特式的演变。罗马式建筑因采用典型的古罗马时期的拱券结构而得名,盛行于11、12世纪。其建筑结构坚固厚实、四平八稳,强调整齐壮观和粗犷有力,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方面,是教会权威的体现。外部没有装饰。是看上去十分简朴的乡村艺术表现形式。哥特式建筑是从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13、14世纪成熟并盛行于欧洲。它以五彩缤纷的玻璃花窗、轻盈纤巧的飞扶壁、玲珑剔透的雕塑和色彩斑斓的教堂内观为主要特征,集中于城市的哥特式建筑,兼有世俗性与宗教性、理性与非理性、神秘主义与自然主义等多重因素。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和发展》等
材料二 中古时期的欧洲文明是由不同区域构成的多中心的区域文明,它的形成具有断裂和整合的特征。中世纪的欧洲文明是由基督宗教这个各区域文明的同质、核心元素和各地域的异质元素组成。欧洲中世纪不是黑暗时期,也并非科技荒芜或一无是处的时代。中世纪是由古代通往近代的桥梁,它对于古代希腊、罗马等欧洲文明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赵建敏《天主教研究论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并就此谈谈你对中古时期欧洲建筑风格演变的认识。A.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 | B.世界经济领域动荡加剧 |
C.国际贸易逐步走向自由化 | D.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