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主张 |
孔子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墨子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孟子 |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
A.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 | B.体现出中华文化崇德尚贤 |
C.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 D.反映了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
年份 | 1962 | 1963 | 1964 | 1965 | 1966 | 1967 | |
比利时 | 63 | — | 40 | 83 | 一 | ||
法国 | 456 | 518 | 405 | 884 | 601 | 一 | |
意大利 | -200 | 80 | 60 | 85 | |||
西班牙 | 146 | 130 | 32 | 180 | 一 | ||
黄金出售总量a | 446 | 721 | 654 | 1472 | 688 | 152 |
A.美国经济霸权基础受到侵蚀 | B.黄金的国际市场价波动频繁 |
C.布雷顿森林体系已名存实亡 | D.法国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
A.旨在应对列强国家的侵略 |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 |
C.表明清政府主权意识觉醒 | D.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
材料 文化包容性有两个层面:一是本国内部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共处与发展,其包括有沿历时轴线而生的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共时平面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两个方面。二是本地文化对外国文化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不仅体现在对本土不同思想文化之间、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取鉴上,还体现为对城外的异质文化的取鉴和吸纳。
——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A.有利于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发展 | B.促进了基督教信仰在西欧的发展 |
C.确立了王权和教权的二元政治格局 | D.为东正教的产生奠定了必要基础 |
A.成为最大的粮食生产国 | B.农业的现代化技术得到较大提高 |
C.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 | D.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
A.工业革命的影响 |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 |
C.社会主义的诞生 | D.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矛盾 |
A.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 B.近代天津最早出现城市公交 |
C.华北的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 D.交通发展促进民族工业成长 |
16世纪中期 | 欧洲 | 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 |
1770年 | 法国 | 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 |
1795年 | 英国 | 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 |
1650—1850年 | 中国 | 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A.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 B.体现了典型的三权分立特点 |
C.“因人立法”,缺乏法治精神 | D.事实上确立了共和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