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人文主义 | B.空想社会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科学社会主义 |
A.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
B.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材料一 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从而使煤铁资源丰富的少数工业中心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更重要的是,国家分裂阻碍德意志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因此,德意志资产阶级对于统一的要求是十分强烈的。……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国家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便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并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958年9月14—15日,戴高乐在科隆贝双教堂村接待了阿登纳,这是法德关系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晤,……戴高乐认为,“由于欧洲统一的重要性——这种统一首先要求巴黎和波恩合作,我认为必须尝试把历史的进程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它们的力量和才能联合起来”。阿登纳认为,“德法两国必须结成紧密的友谊,只有德法两国之间的友谊才能拯救西欧。”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意志统一的必要性。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影响。材料一 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棉花种植。《农书》记载,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元以后,历代统治者积极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万历时,织工创造出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因而织出了高质量的棉布。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摘编自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材料二 棉花对于英国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彻斯特商会准确地描述道,这个行业“在规模和效用上没有任何其他制造业可以比拟”。……英国成功的秘诀有双重因素。首先,英国制造商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纱线和布料上,在这方面他们无须面对其他地方技术不太先进的制造商的竞争。其次,英国越来越依赖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市场。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产的全部棉产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
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或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或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这些土地都非常适宜棉花种植。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以来棉花逐渐成为主要纺织原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后棉花种植推广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
方面 | 内容 |
政治改革 | 除旧方面,裁撤归并如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衡门,裁汰冗员,裁革陋规。 布新方面,1902年将总理衡门改为外务部。在1903年设立商部;设立练兵处、财政处。1905年设立巡警部、学部。后来工部并入商部,改称农工商部。 |
军事改革 | 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武科,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处,负责练兵事宜。与此相适应,清政府建立了一套近代军事人才培养体制并委派留学生到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 |
经济改革 | 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工业、农业与商业贸易,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
文教改革 | 1905年废科举并正式设立学部。奖励学堂出身。派遣留学生。面向社会的宣讲所、新闻馆、图书馆等也有所发展。 |
法制改革 | 1902年,对《大清律例》进行修改。1906年至1910年,陆续颁布新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诉论法》《新刑律草案》《大清新刑律》《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论律草案》,还有其他民法、商法与行政法等。 |
社会改良 | 建立警察制度、劝戒缠足、禁吸鸦片等。1902年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1904年,将以前只有满人可以担任的都统等职住开始向汉人开放。1907年,废旗人不从事生产的特权,授旗丁以田地,责令耕种。 |
1980年12月 |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
1982年9月 | 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 |
1984年2月 | 邓小平视察厦门时指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 |
1984年11月 | 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 |
1987年10月 | 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
A.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决心 | B.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
C.改变党的工作重心的努力 | D.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尝试 |
A.民主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潮流 | B.社会运动应与思想启蒙相结合 |
C.五四运动缺乏广泛的民意基础 | D.民主革命目标和任务发生改变 |
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 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
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
作物名称 | 《氾胜之书》 | 《四民月令》 |
禾 | 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 二、三月时雨降,可种植禾;四月蚕入簇,可种禾——谓之上时。 |
稻 | 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三月种秔稻,四月种秫稻。 | 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 |
黍 | 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 | 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五月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
A.自耕小农稳定发展 | B.农时安排体现劳动智慧 |
C.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 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序号 | 内容 |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仰都村发现大量彩陶,他将其与东南欧、中亚的彩陶相比,发现有许多相同的地方。1923年。安特生在甘肃马家窑地区发现大量彩陶。并认为其早于仰都彩陶,进而认为中国彩陶是由西方经甘肃等地传入中原的。 | |
1957年,中国学者对马家窑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马家富类型遗存叠压在类 似仰超文化的庙底沟类型遗存之上。学者认为仰都文化早于马家富文化近两千年。 |
A.历史结论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 B.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
C.西方学者研究历史过于主观 | D.彩陶是由中原传往西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