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的开放性
18世纪一些贵族家庭中的非长子因继承问题,拌落到中间阶层,但更多的出身贫寒的人则上升为中间阶层。以下为部分示例
人物 | 事迹摘要 |
斯塔布斯 | 由最初的学徒成为具有良好工艺知识的镗刀医,由于他同时还是个小 旅店主,他设法把部分利润积储起来用作最初的资本,进入钢铁行业中,开 设工厂。 |
阿克莱特 | 1732年出生子一个贫穷家庭,的年就开位当理发学使,接受了严格的 手艺训练,从事理发业。1760年他取得了纺抄机发明专利证书,1771年同 别人合伙在话丁汉开设了第一家工肠,随后在德比附近的克尔姆幅德开设 纱厂。到1779年,这家厂已有129个纱似,雇用了300个工人。1780年他在曼彻断种的纱厂雇用了600多名工人。 |
书奇伍德 | 出生在当时并不富裕的瓷器小城镇伯斯勒姆。当14岁时正式拜长兄 为师,1752年,在斯托克平了两年陶工。1759年,他从15英镑的年租金从 堂见那儿租来一间茅屋、两座窑,还有厂房,又花了26英镑租了一 个制陶特盘,以年薪22英镑请了一正堂弟作为雇工。1766年,韦奇伍德斥 资3000英镑在伯斯勒姆的运河边上的地300英亩,动工兴建厂房。 |
——插编自舒小购(18世纪是国社会流动分析》
(1)概括表格中的三位英国人上升为中间阶层的共同历程。新中国初期的江苏扫盲运动
冬学最早是陕甘宁边区农民在冬季农闲时节开展的一种“文化翻身运动”。从1949年到1951年.江苏农村掀起了村村办冬学、人人上冬学的高潮。1949年冬季开展的以政治教 育为主的冬学运动,此后,冬学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祁建华原为解放军西南某军区的文化教员,速成识字法是他在部队干部和战士学文化过程中创造的一种识字法。为了加快推进 农村扫盲工作,1952年,南京和苏南、苏北地区都在冬学班内推广“速成识字法”,江苏省委 机关报《新华日报》就于1952年6月刊登一首歌曲《学文化》,用以宣传速成识字法。1955 年,江苏省教育厅和团省委指出.“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我们必须用革 命精神开展一个群众性的扫盲运动。”1956年,江苏各地成立扫除文盲协会、作为专门的扫 盲机构,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工作。“一人百字”运动是这一阶段江苏扫盲运动达到高潮的重 要表现。何谓“一人百字”运动?就是动员大中小学师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参与扫盲运动,号 召一个学生负责教会一个亲邻认识100个字,鼓励教师参加扫盲业务辅导工作。大中小学师生的加入,壮大了扫盲队伍,加速了扫盲运动的进展。
——摘编自包竞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农村扫盲运动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以“识字·塑造农村新社会”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灌丛沙丘是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沙物质在灌丛内部及周围堆积而形成的一种风积生物地貌类型。植被、沙源和风力等对灌丛沙丘的发育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柽柳,为落叶灌木,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可在干旱沙漠地区形成特有的灌丛沙丘。下图为柽柳灌丛沙丘开挖剖面示意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无坝引水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分水堤构筑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是4∶6,同时如果水量超过宝瓶口,水就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
读“都江堰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A.凸岸泥沙沉积,凹岸流速快,进入宝瓶口泥沙少 |
B.内江从飞沙堰排出的河水流速快,泥沙含量大 |
C.外江江面比内江宽,水流速度比内江快 |
D.随洪水而来的泥沙大部分随表层水流流向外江 |
A.西侧支流比东侧支流流速慢 | B.东侧支流水能资源更丰富 |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 | D.雨水是唯一的补给水源 |
入夜后,暴雨如注,河北某救援队接到求救信息:驴友小黄和小江外出登山未归,手机失联。救援队根据小黄当天的微信朋友图内容(节选如下),对照地形图,推断两位驴友的可能位置,并结合过去对地表景观的了解,判断小江可能面临泥石流的风险。经紧急施救两位驴友得以脱困。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终于登上这里最高的山顶。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山梁,山梁前面还有一处小丘。……稍作休息后,小江说要去探秘。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望着他孤勇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右边的乱石上,我竟一时有些恍惚。等到他拐进右边的沟谷,身影便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真佩服他旺盛的精力,我且在这里等他回来吧!……
A.②地和①地附近 | B.②地和④地附近 | C.③地和①地附近 | D.③地和④地附近 |
A.2月;13时 | B.2月;17时 | C.8月;13时 | D.8月;17时 |
A.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坡向 | B.地形部位、地表破碎程度、坡度 |
C.地势起伏、植被覆盖、地表物质组成 | D.地形部位、沟谷数量、植被覆盖 |
横断山脉中段的四川省乡城县河谷两岸分布着6000多座墙体为白色的方形碉房“白藏房”。白藏房主要由黏土夯筑,为典型的土木结构房屋,其建筑时间一般选择在晚秋和早春。白藏房墙体较厚,整体为梯形,外墙向内倾斜,内墙垂直,屋顶为平顶(如下图)。每年收获季节,藏族同胞会将山上的白垩土粉末化,加水搅拌成白色土浆装入酥油茶壶,从墙头向下浇灌,直到土墙变白,这被称为“白色灌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A.该季节晴天少,较为凉爽,适宜劳作 | B.该季节空气较干燥,利于墙体晾晒和固化 |
C.该季节降水较多,房屋易压紧固结 | D.该季节气温高,易于取土 |
A.就地取材 | B.藏族尚白 |
C.白色吸收太阳辐射多,利于夜晚保温 | D.白色反射太阳辐射多,利于白天降温 |
A.窗户较小,有利于抵御风沙 | B.墙体较厚,冬暖夏凉 |
C.屋顶为平顶,有利于收集雨水 | D.房屋上窄下宽,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 P1(万人) | P2(万人) | 现实人口(万人) |
广西 | 3276.2 | 2970.6 | 7203.2 | 5331.4 |
新疆 | 1957.3 | 1937.2 | 4303.3 | 2164.4 |
四川 | 2990.3 | 3229.2 | 6574.5 | 9001.3 |
内蒙古 | 1825.8 | 3912.3 | 4014.3 | 2453.2 |
A.水热条件好 | B.油气资源丰富 |
C.地域面积大 | D.地形平坦开阔 |
A.生态环境脆弱 |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
C.畜牧业较发达 | D.二、三产业比重低 |
A.广西 | B.新疆 | C.四川 | D.内蒙古 |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确保粮食安全,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读我国2019年耕地等级构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扩大种植面积 | B.提高耕地质量 | C.提高机械化水平 | D.培育优良品种 |
A.吉林—黑土退化—建设防护林 | B.江苏张家港—土壤污染—轮作休耕 |
C.黄淮海—土地盐碱化—引淡淋盐 | D.江西井冈山—土质粘重—增施生石灰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实施“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一户多块地”改造为“一户一块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完成下面小题。
1.“小田变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流转费用上涨 | B.劳动力成本上升 | C.饮食消费结构升级 | D.耕地分布不平衡 |
A.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数量 | B.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 |
C.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 | D.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