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 作者 | 时期 | 观点 |
《中国论》 | 石介 | 北宋 |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
《清朝文献通考》 | 张廷玉 | 清朝 | “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 |
《海国图志》 | 魏源 | 晚清 | 中国之所以为中央之国,并非地理居中,而是由于“谓其天时适中”(地球的温带) |
A.官方对世界局势认知逐渐清晰 |
B.中国中心观念开始确立并完善 |
C.士人阶层已抛弃华夷尊卑心理 |
D.晚清时传统的中国观发生变化 |
A.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 B.强调了各国支持法国巴黎公社的合理性 |
C.突出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 D.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
A.人们对西方文化认识加深 | B.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
C.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 | D.建设新型国家的需要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
B.“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 |
C.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 |
D.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 |
A.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 B.士族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
C.世族文化对社会影响力较大 | D.血缘宗法观念受到推崇 |
A.在地方享有很大的独立性 | B.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 |
C.都依据宗法血缘关系建立 | D.强化了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
材料一
《论语·宪问》:“一匡天下” |
《墨子》:“一同天下” |
《孟子》:(天下)“定于一” |
《荀子》:“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服从” |
材料二 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宅、赎罪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商鞅的规定,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
——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A.汉初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 B.统治者独尊儒术积极有为 |
C.打击豪强查明隐匿户口 | D.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
史料 | 出处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 《尚书·酒诰》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尚书·泰誓上》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尚书·泰誓中》 |
A.政治行为具有民主色彩 | B.当政者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
C.儒家仁政思想渐入人心 | D.民本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监察体系 | B.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治理 |
C.实现了地方机构的分权制衡 | D.有利于提升地方行政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