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温度:![]() |
B.平均摩尔质量:![]() ![]() |
C.a点的分压平衡常数![]() |
D.d点:![]() |
A.![]() |
B.![]() ![]() |
C.![]() |
D.![]() ![]() ![]() |
A.决速步骤是第一步 | B.总反应为吸热反应 |
C.总能量:反应物低于生成物 | D.过渡态1比过渡态2更稳定 |
A.在平衡移动时正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 B.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C.在平衡移动时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 D.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A.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则![]() |
B.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诚小,则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
C.保持容器体积不变,移走C,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增大 |
D.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加入B,容器中D的质量增加,则B是气体 |
A.若![]() |
B.为了提高电导效率,左极室采用酸性![]() |
C.放电时,![]() |
D.充电时,电池的阳极反应为![]() |
A.图1表示1LpH=2的HCl溶液加水稀释至VL,pH随lgV的变化 |
B.图2表示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H+和OH-浓度的变化的曲线,图中温度T1>T2 |
C.图3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合成氨反应中,NH3的平衡体积分数随H2起始体积分数(N2的起始量恒定)的变化,图中a点N2的转化率小于b点 |
D.图4表示同一温度下,在不同容积的容器中进行反应2BaO2(s)![]() |
A.容器Ⅰ与容器Ⅱ中,C的浓度2cⅠ<cⅡ,平衡常数KⅠ=KⅡ,转化率aⅠ>aⅡ |
B.容器Ⅰ与容器Ⅲ中,B的体积分数vⅠ%>vⅢ%,反应的能量变化2QⅠ=QⅢ,平衡常数KⅠ2=![]() |
C.容器Ⅱ与容器Ⅲ为等效平衡,B的体积分数VⅡ%=VⅢ%,转化率aⅢ+aⅡ=1,反应的能量变化QⅡ+QⅢ=2Q |
D.容器Ⅰ容器Ⅱ容器Ⅲ中,平衡常数关系为:KⅠ2=KⅡ=![]() |
A.至少存在5种离子 | B.![]() ![]() |
C.![]() ![]() ![]() | D.![]() ![]() |
A.右边与左边分子数之比为4:1 |
B.右侧CO的质量为5.6g |
C.右侧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14倍 |
D.若改变右边CO的充入量而使隔板处于容器正中间保持温度不变,则应充入0.2 mol 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