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口流动的城乡结构出现转变,将对人口再分布和城镇化及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图为“2010年和2020年中国省际城乡流动人口类型及规模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2014年,国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两个文件明确了基于城市规模的落户政策导向。下表示意2011-2017年(不含2014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净迁移均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规模城市 | 2011—2013年 净迁移均值/万人 | 2015-2017年 净迁移均值/万人 |
小城市(小于50万人) | -0.17 | -0.99 |
中等城市(50~100万人) | -0.45 | -0.70 |
II型大城市(100~300万人) | 0.16 | 1.45 |
I型大城市(300~500万人) | 2.59 | 6.76 |
特大城市(大于500万人) | 12.03 | 25.50 |
A.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 | B.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 |
C.I型大城市流向II型大城市 | D.II型大城市流向I型大城市 |
A.小城市 | B.中等城市 |
C.大城市 | D.特大城市 |
A.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 B.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
C.有序放开落户限制 | D.合理确定落户条件 |
人口迁移能够反映区域经济活力。图为天津市常住人口数量与人口净迁入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A.2016年常住人口数量约60万人 | B.2010-2016年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
C.2016-2019年净迁入人口数递减 | D.2022年人口迁出量大于迁入量 |
A.反映出该城市城镇化水平降低 | B.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C.符合向经济欠发达区迁移规律 | D.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监测 |
2024年,“南方小土豆”成为网络热词,东北三省的人口问题也随之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下图示意1953—2020年不同时段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平均状况(人口性别比通常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人口性别比在横轴以上表示人口在净迁入,横轴以下表示人口净迁出阶段
1.依据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东北三省( )A.1953—1964年的人口净迁出以男性为主 |
B.1964—1982年的东北三省人口数量减少 |
C.2000—2010年迁出的女性人口数量达到峰值 |
D.2010—2020年净迁出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
A.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 B.有利于缓解了当地的人口老龄化 |
C.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扭转迁移现状 | D.有利于缓解春节期间的交通压力 |
人口回流是指前往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因某些原因返回户籍地的现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粤西农村流动人口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回流人口主要向市辖区和经济强县县城集聚。图为015~2019年粤西三地市人口回流规模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A.粤西总体人口回流明显 | B.阳江不存在人口回流 |
C.湛江人口流失持续加剧 | D.茂名人口回流最显著 |
A.高龄劳动力返乡养老 | B.乡村振兴就业岗位增多 |
C.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 | D.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
研究者把外来人口计划在流入地居留至少5年的意愿称为长居意愿,把在流入地购房定居的意愿称为定居意愿,把户口迁入流入地的意愿定义为落户意愿。影响流动人口长居意愿、定居意愿和落户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特征(性别和年龄等)、家庭随迁、生活成本、落户门槛等。下图示意居留意愿(长居意愿、定居意愿和落户意愿的统称)的城市比较。完成下面小题。
A.长居意愿是定居意愿的基础 | B.长居意愿是定居意愿的子集 |
C.定居意愿是落户意愿的基础 | D.落户意愿是定居意愿的子集 |
A.人口特征 | B.家庭随迁 | C.生活成本 | D.落户门槛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与一般技能劳动力相比,高技能劳动力主要从事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下图示意2010~2015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高技能和一般技能劳动力的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自然环境舒适 | B.政策支持力度大 |
C.生活成本较低 | D.高新技术企业多 |
A.整体规模更大 | B.受迁移距离限制较大 |
C.路径方向相反 | D.看重文化服务舒适性 |
环南海地区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的重要枢纽,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和 城市发展阶段等存在不同,该地区各城市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图1示意我国环南海地区四城 市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率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香港 深圳 台北 惠州 | B.台北 香港 惠州 深圳 |
C.深圳 香港 台北 惠州 | D.惠州 深圳 台北 香港 |
A.自然条件优越 | B.人口基数大 | C.经济快速发展 | D.人口政策优势 |
城乡居民家庭育龄妇女生育率的理性选择因素具有很强的内在规律性,生育政策影响生育率的外部调整因子。未来生育率的发展趋势依然取决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和理性选择内在的发展趋势两大因素。在理性选择因素保持其内在发展趋势的情况下,生育政策的调整方向及其对调整因子的影响力度将成为未来生育率的关键。读图1、图2,完成下面小题。
A.城市人口增长低于乡村地区 | B.镇受生育政策影响明显强于城市和农村 |
C.乡村居民家庭育龄妇女生育率一直低于镇 | D.二孩政策仅发挥短期影响下更有效 |
A.生育政策调整变化 | B.教育文化水平提高 |
C.养老保障体系完善 | D.农村经济发展快于镇 |
A.男女性别比失调将得到明显改观 | B.“婚姻挤压”现象对城市影响更突出 |
C.养老投入减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D.有利于推动产业就业结构调整 |
下表为上海市部分年份人口发展指标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指标 | 单位 | 2010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常住人口 | 万人 | 2301.92 | 2487.09 | 2489.43 | 2475.89 |
本市户籍 | 万人 | 1404.22 | 1439.13 | 1457.44 | 1469.63 |
外省市户籍 | 万人 | 897.70 | 1047.97 | 1031.99 | 1006.26 |
就业人口比重 | % | 55.6 | 52.4 | 52.1 | 51.3 |
城镇化率 | % | 89.3 | 89.3 | 89.3 | 89.3 |
A.经济衰退 | B.逆城市化 | C.产业升级 | D.人口迁出 |
A.就业岗位数量减少 | B.常住人口老龄化加剧 |
C.少年儿童比例变大 | D.外省市户籍人数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