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图甲表示DNA复制,图中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都是由5'端延伸到3端 |
B.图乙过程①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过程②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合成 |
C.图乙过程③表示在核糖体上进行的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两类RNA的参与 |
D.由正常mRNA逆转录形成的cDNA与S基因完全相同 |
A.密码子AUG和UGG分别编码了氨基酸1和氨基酸3 |
B.反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使得肽链的延伸终止 |
C.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的移动方向是a端→b端 |
D.翻译过程中,tRNA的移动顺序是A位点→P位点→E位点 |
A.lint基因表达对inr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 |
B.提高幼虫lint基因表达可能使其体型变小 |
C.降低幼虫inr基因表达可能使其体型变小 |
D.果蝇的体型大小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药物名称 | 作用机理 |
①阿糖胞苷 |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
②放线菌素D |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 |
③羟基脲 | 阻止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
A.①处理后,肿瘤细胞增殖受阻,停滞在有丝分裂前期 |
B.②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
C.③处理后,肿瘤细胞中减少了DNA复制的原料,但转录过程不受影响 |
D.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可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 |
A.过程Ⅰ需在RNA聚合酶作用下以每一条母链为模板合成子链 |
B.过程Ⅱ中合成的RNA,其碱基组成和排列顺序与非模板链相同 |
C.酶2和酶3都可作用于磷酸二酯键,酶1可催化形成氢键 |
D.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既发生过程Ⅰ,也发生过程Ⅱ |
A.图1中DNA聚合酶在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 |
B.图1、2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
C.图2是翻译过程,核糖体沿mRNA从左往右移动 |
D.图2中mRNA上的碱基若发生改变,多肽链可能变短 |
A.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断裂①部位,合成子链 |
B.可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对该基因进行复制 |
C.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代,含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2 |
D.该基因复制2次,则需要提供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20个 |
A.该链上的碱基T与互补链上的碱基A通过氢键连接 |
B.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
C.DNA单链中相邻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化学键③连接起来 |
D.能表示一个完整脱氧核苷酸的是图中的a或b |
A.萨顿发现了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 |
B.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
C.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遗传时也符合分离定律 |
D.所有的非等位基因都能发生自由组合 |
A.根据子链的延伸方向可以判断图中a处为模板链的3'端 |
B.新合成的两条子链中(A+T)/(C+G)的比值相同 |
C.DNA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相反,其中一条链与复制叉的推进方向相同 |
D.DNA可同时从不同起点开始复制,形成多个复制泡,提高复制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