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蛀虫是荔枝的重要害虫。科研人员培育转基因抗虫荔枝的过程如图1所示,SalⅠ、HindⅢ和BamHⅠ三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在目的基因和Ti质粒上的位置已知。回答下列问题:
(1)Ti质粒是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图中Ti质粒上有两个标记基因,与具有一个标记基因的Ti质粒相比,其优点是
______。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的生长特点为
______,利用该特点可以将其筛选出来。
(2)科研人员采用了如图2所示的巢式PCR技术获取抗虫基因,巢式PCR是一种变异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使用两对PCR引物扩增完整的片段。第一对PCR引物(也称外引物)扩增片段和普通PCR相似。第二对PCR引物称为巢式引物(因为其在第一次PCR扩增片段的内部,也称内引物),结合在第一次PCR产物内部,使得第二次PCR扩增的片段短于第一次扩增的。相比于常规PCR,巢式PCR获得的目标产物特异性更强。
①PCR扩增加入的缓冲液中含有Mg
2+,其作用是
______,在最后一个循环中通常还需要维持在72℃条件下5min,其目的是
______。
②图2中由中间产物获得目标产物,至少需要经过
______次变性。
(3)科研人员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抗虫基因导入荔枝细胞,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得到的转基因植物有一部分不具有抗虫性状,经DNA分子杂交技术发现,这部分植物不含抗虫基因,原因可能是
______(答出2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