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植株 | 粉花植株 | 白花植株 | |
初次调查 | 64% | 32% | 4% |
二次调查 | 76% | 8% | 16% |
A.该植物控制花色的所有基因可以构成一个基因库 |
B.该植物的花色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
C.正常情况下红花与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粉花 |
D.调查期间,该植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
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
B.群岛上生存的全部地雀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一个基因库 |
C.两只地雀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产生了后代,但两者不一定是同一物种 |
D.不同地雀喙差别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
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B.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C.若Ⅲ2与一个患甲病的男子结婚,则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4 |
D.若Ⅱ4和Ⅱ5再生一个孩子,则所生孩子患两种病的概率是3/16 |
A.基因型为AaDd的水稻自交,子代基因型与亲代相同 |
B.基因型为Aadd的水稻自交,子代染色体数与亲代相同 |
C.利用无融合生殖技术可以获得母本单倍体植株 |
D.利用无融合生殖技术可以保持作物的杂种优势 |
A.该结构出现于减数分裂Ⅰ前期 |
B.图中①、②间发生了染色体片段交换 |
C.该结构由1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 |
D.最终形成的4个精子基因数量均相等 |
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B.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
C.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3 |
D.若Ⅱ4和Ⅱ5再生一个孩子不会患甲病 |
A.若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该基因的传递顺序是I3→Ⅱ2→Ⅲ1 |
B.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隐性纯合子一定不患病 |
C.若该病是显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
D.若Ⅱ1为杂合子,Ⅱ1与Ⅱ2再生一个孩子,孩子患病的概率是1/2 |
A.杂交育种是通过基因的结构、位置或数量的改变培育新品种 |
B.单倍体育种时,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C.基因工程育种可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培育新品种 |
D.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宇宙辐射诱导染色体变异,选育新品种 |
A.选取洋葱根尖伸长区,可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
B.低温诱导大蒜的根尖后,显微镜视野中有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
C.使用蝗虫精巢固定装片,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
D.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来判断是否发生染色体变异 |
A.①是以DNA上的某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来 |
B.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 |
C.该物质合成过程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线粒体 |
D.ab链的起始密码子是由基因中的启动部位转录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