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B.![]() |
C.![]() | D.![]()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火柴梗上滴少量的浓硫酸 | 火柴梗变黑 |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
B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然后加入银氨溶液 | 无银镜出现 | 不能判断是否水解 |
C | 向盛Na2Si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滴酚酞,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 试管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最后有白色沉淀 | 非金属性:Cl>Si |
D |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
A.A | B.B | C.C | D.D |
A.两者放出的CO2一样多 |
B.Na2CO3放出的CO2多 |
C.NaHCO3消耗的盐酸多 |
D.Na2CO3反应剧烈 |
A.7.8gNa2O2与足量的H2O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
B.分子总数为NA的S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
C.常温常压下,11.2LN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
D.1mol/LNaCl的溶液中含有NA个钠离子 |
A.铝粉投入到NaOH溶液中:2Al+2OH-=2AlO2-+H2↑ |
B.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3OH-=Al(OH)3↓ |
C.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铜粉:2Fe3++3Cu=2Fe+3Cu2+ |
D.FeCl2溶液跟Cl2反应:2Fe2++Cl2=2Fe3++2Cl- |
A.微粒半径:Mg2+>F- | B.稳定性:HI>HBr |
C.熔点:Al>Na | D.酸性:H2SO4>HClO4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一定含有KClO3、AgNO3、NaNO2,不能肯定是否含有氯化铁 |
B.一定含有KClO3,且在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生成了两种还原产物 |
C.另取适量固体加水溶解,若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证明K2CO3的存在 |
D.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若无沉淀出现,即可证明K2CO3不存在 |
A.Y、Z、W三种元素电负性:W>Z>Y |
B.Y、Z、W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W>Z>Y |
C.Y、Z、W与氢元素均可形成含非极性键的二元化合物 |
D.由X、Y、Z、W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