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轻工业产品 | 进口重化工业品 | 出口轻工业产品 | 出口重化工业品 | |
1912年 | 54.7 | 13.7 | 10.9 | 3.6 |
1936年 | 14.3 | 47 | 25.2 | 6.5 |
A.中国工业布局得到了改善 | B.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
C.中国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 D.社会经济结构渐趋失衡 |
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 | 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 |
A.顽固派的基本立场 | B.对器物变革的反思 |
C.洋务派的核心观点 | D.对西方模式的盲从 |
A.促进汉蒙之间民族交融 | B.遏制分裂势力的壮大 |
C.推动边疆治理的内地化 |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A.因侨居人口增多而实施 | B.按职业对户口进行分类 |
C.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时期 | 担任武将或有带兵经历 | 无武职或未有带兵经历 | 无明确记载 |
汉惠帝时期至吕后时期 | 吕更始(楚相);齐受(齐相);朱进(吕相);王恬启(梁相);许厉(常山相) | 吕胜(淮阳相);召平(齐相) | |
文帝时期 | 蔡兼(常山相);窦婴(吴相);袁盎(齐相、吴相、楚相);苏意(楚相) | ||
景帝时期 | 冯唐(楚相);栾布(燕相);程嘉(江都相);苏息(赵相);灌夫(代相) | 田叔(鲁相);张释之(淮南相) | 建德(赵相); 张尚(楚相) |
A.削弱地方诸侯力量 | B.提高地方治理效能 |
C.强化边疆治理职责 | D.协调宗室内部关系 |
A.移民建立殖民地 | B.输出技术和武器 | C.广泛的商品交换 | D.实行行省制度 |
A.法国大革命爆发 |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C.第一国际成立 |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A.飞梭 | B.珍妮纺纱机 | C.蒸汽机 | D.水力织布机 |
A.火车 | B.瓦特 | C.成果 | D.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