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选)①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她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她说。
“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
“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象瞅着他的脸,又象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象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
玛丝洛娃回到放有八张童床的病房里开始铺床。她铺床单的时候腰弯得太低,脚底一滑,差点儿跌一跤。一个脖子上扎着绷带的男孩,正在休养,看见她差点儿跌一跤,笑起来,玛丝洛娃也忍不住,在床边上一坐,发出响亮而富有感染性的笑声,逗得几个孩子都哈哈大笑。
这天白天,当房间里没有人时,玛丝洛娃几次从信封里取出照片,欣赏一下。晚上下班以后,她回到同另一个助理护士合住的房间里,又把照片从信封里取出来,含情脉脉地一动不动仔细察看着照片上的那几个人、他们的服装、阳台的台阶、灌木丛,以及灌木丛前面他的脸、她的脸和两位姑妈的脸,看了好半天。她看着这张发黄的褪色照片,怎么也看不够,特别是对她自己,对她那张额上鬈发飘飞的年轻美丽的脸看得出了神。她看得这样专心致志,连那个跟她同住的助理护士走进屋子,她都没有发觉。
“这是什么?是他给你的吗?”身体肥胖、心地善良的助理护士弯下腰来看照片,问道。“难道这是你吗?”
“不是我又是谁?”玛丝洛娃笑吟吟地瞧着同伴的脸说。
“那么这是谁?就是他?这是他母亲吗?”
“是姑妈。难道你认不出来?”玛丝洛娃问。
“怎么认得出来?整个模样都变了。我看离现在都有十年了吧!”
“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说。她的活泼样儿顿时消失,脸色变得阴郁,眉毛之间凹进去一条皱纹。
“怎么样?那边的生活一定很轻松吧?”
“哼,轻松,”玛丝洛娃闭上眼睛,摇摇头说,“比服苦役还要苦。”
“那为什么不抛下这种生活呢?”
“抛是想抛的,可是办不到。说这些做什么!”玛丝洛娃说着,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好容易忍住愤怒的眼泪,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同伴的话使地想起她现在的处境,也使她想起当年在那边的生活,那些痛苦的夜晚,特别是谢肉节的夜晚。她想起那天她穿着一件酒迹斑斑的袒胸红绸连衣裙,蓬乱的头发上系着一个大红蝴蝶结,精疲力竭,浑身虚弱,喝得醉醺醺的,直到深夜两点才把客人们送走。她在那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弹钢琴女人旁边坐下,向她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弹钢琴女人也诉说她处境的苦恼。她们立刻决定抛弃这种生活。她们以为这个夜晚已经过去,刚要走散,忽然听见有几个喝醉酒的客人在前厅喧闹。一个穿燕尾服、系白领带的矮小男人,满头大汗,酒气熏天,打着饱嗝,走过来一把搂住她的腰。他们旋转,跳舞,叫嚷,喝酒……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过着同样的日子。一个人怎么能不变!归根结蒂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对他的旧恨顿时又涌上她的心头。她真想把他训斥一番,痛骂一顿。她后悔今天错过机会没有再对他说:她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她决不受他欺骗,不让他在精神上利用她,就象从前在肉体上利用她那样,也不让他借她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她在走廊长凳上坐了一会儿,然后回到小屋子里,为自己饱经沧桑的身世哭了好半天。
(选自《复活》第二部第13章,有删改)
A.玛丝洛娃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时,本不想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说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行为内心有所触动。 |
B.玛丝洛娃离开聂赫留朵夫时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反映出她此时的拘谨与羞怯。 |
C.“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的话道出了内心的痛苦与愤恨:就是在“那个地方”,就是“那个人”,把她的一生毁掉了。 |
D.最后一段表明,玛丝洛娃当时受生活逼迫,根本没有办法与那种墮落的生活决裂,也没有勇气真正摆脱那种生活。 |
A.文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真实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B.文中对玛丝洛娃晚上回到房间独自一人看照片时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玛丝洛娃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
C.教材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在“你”“您”之间转换,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本文一直称“您”,表现他对她的亲昵与尊重。 |
D.“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这一连串动作生动地展现出玛丝洛娃内心的痛苦。 |
有人认为财富就是万能的金钱,有人认为财富是美丽的精神家园;山间明月、石上清流是隐士的财富,宇宙奥秘、人间万物是智者的财富;音乐是贝多芬、莫扎特的财富;色彩是达·芬奇、莫奈的财富;齐白石的财富是虾,徐悲鸿的财富是马。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甚至某种痛苦的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59分钟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其人其诗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介绍给西方世界。
纪录片刚一播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人说:“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有人说:“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在饥渴时得饮食,可能反而得不到“饮食之正”。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②!
A.开头两句,打破俗套,不写登临感怀之作常写的望中景物,而是直抒胸臆;而心中所感又不止一端,故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 |
B.“一水横陈”三句写镇江的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转而批判统治者的苟安政策,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
C.“因笑”三句,既承上片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又引出下文要“学英雄”祖逖中流击水、谢玄“破贼”,收复中原。 |
D.本词笔力纵横驰骋,时而激愤沉郁、怒陈笔端,时而慷慨激昂、抱负满怀,亦讽亦慨之中,显示出词人非凡的才气和胸襟气度。 |
2020年9月4日下午,生态环境部在京向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颁发福清核电5号机组运行许可证。15时30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炉燃料装载正式开始。随着第1组燃料组件顺利入堆,标志着该机组进入主系统带核调试阶段,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悉,华龙一号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创新采用177堆芯设计,降低了堆芯功率密度,提高了设计安全水平。为保证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首炉核燃料装载工作顺利开展,建设团队充分考虑华龙一号堆芯燃料组件布局及数量的差异,开展首炉装料演练,优化装料步序,确保首炉装料的安全可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会加深你对祖国和世界的认识;学习历史,会促使你更好地思考个人的志向和目标、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负韶华,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担负责任,为个人的梦想插上翅膀,为民族的复兴添砖加瓦。
跑南海
蒋冬梅
①他在南海打鱼的时候,大马哈鱼正肥美,它们满满地铺在海底,像扯着一面色彩鲜艳的旗。鱼像听到什么召唤一样,迎着浪头逆水而行,向乌苏里江洄游。打鱼人并不急着下网,他们只等在河口,把白色的渔网撒成半开的花朵,网住的鱼一个人就已经拉不动了。产卵后死去的鱼漂满河面,连它们红色的尸身都是美的。他知道所有的大马哈鱼攒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才能把它们送回乌苏里江。
②乌苏里江畔的男人,顺着大马哈鱼的来路,坐一条杨木船去跑南海。那里有肥美的海参和森林一样的海菜。他们把自己“卖”给渔头,预支了银钱交给女人,打着单薄的背包去搏命。他也在一张薄薄的契约上,像他的父亲那样,按下半只手掌的印子,把自己交给了大海。
③母亲穿着棕色的袍子在江边送他,站成一块风化的石头。从送走父亲的那一年开始,这块石头就伫立在江边。十几年的江风吹过,把石头吹矮了,终有一天会变成一颗石子,等着父亲回来握在手里。
④坐上杨木雕下海时,他穿着一件鱼褂子,持一柄钢叉,扎水底白沙上黑宝石一样的海参。人们看到他手臂上凸起石头一样的肌肉,就喊他“石头”。南海上的人,都忘记了本来的名字,看着近旁的物什,随口喊一个人,就当作名号了。他们渔帮里有一个老头,年老打不动鱼了,人家可怜他,让他蹲在杨木雕里绑海菜,一喊他就叫“绑菜”。“绑菜”沉默寡言,好像他不会说话一样。不只是“绑菜”,打鱼的人互相也不常说话。
⑤母亲说过,南海码头上的女人,是缠人的绳子,缠住了父亲的腿。有时候母亲又说,是南海的海菜缠住了父亲的腿。他刚一到南海,就急着向人打听父亲,可他又说不清父亲的样子。他用力回想幼年时父亲的样貌,眼睛、鼻子、嘴巴全都模糊一团。他才发现,父亲就像一幅洇了水的画,色彩和线条全被冲毁,只剩下一个斑驳的影子。这让他想起那些死去的大马哈鱼,用面目全非的样子,把自己交回故乡。
⑥他向人描述着父亲,酱色的脸庞,山石一样的身体,一顿能喝下一坛烧锅酒,用一只手就能拉上来一网大马哈鱼。人们听了指着“绑菜”说,他当年就是那样子啊。“绑菜”蹲在船头,像什么也没有听见,木然得像块石头,一双粗黑的大手,加紧在绑着海菜。那些海菜长得能绑住这片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绑完。“绑菜”站起身来,弯曲的身体像一只青虾,常年漂在海上的人,骨头都被海里的湿气弄变形了。不只是“绑菜”,打鱼的人个个都被蚀成海边的断崖。那时的“绑菜”踩着船像踩着一片树叶,吹着哨子,举着手里的鱼叉,有海豚涌过来敲击船帮,一齐引来硕大的海狗。“绑菜”会握紧鱼叉猛刺向海狗,胳膊上的肌肉凸起,像坚硬的石块。
⑦没有人见过他的父亲,打鱼人都不打听别人的事,譬如问他的家乡,问他的女人,问他的儿女。他们只说受了一天的海风,于是晚上点起火,围着喝酒。
⑧从前,父亲教他唱渔歌调子“跑南海”时就唱过:“东道走来,西道往来,海参崴[注]呀,撒大网呀。打好鱼来,大马哈来,叉海参呀,拧海菜。”父亲说,大马哈鱼群里,能游回乌苏里江的都是最勇猛的鱼。千万条鱼里,只有数十条能回去。大马哈鱼能跳过瀑布,跃过桥栏,隔着山海,也能闻到淡水的气味。它们回到出生的那片淡水,在一片沙砾里安静下来,产卵之后慢慢死在那里,像秋天的落叶。他无数次地想,父亲为什么不是最勇猛的大马哈鱼呢,是不是他忘记淡水的气息了。
⑨有一天他路过出海口,看见大马哈鱼正在洄游,它们逆水冲浪,聚成一团,像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嘶鸣。“绑菜”很少见地居然没有绑海菜,他蹲在船头,望着碧青色的海水,突然说了一句:“一条鱼都知道回家。”听他说这话,杨木雕上的人都停了手里的活,望着海口的浪头。谁也不知道,从前和“绑菜”一起打鱼的人都去了哪,他们只知道,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绑菜”。
⑩“石头”踩着杨木雕靠过来,他突然对“绑菜”说了一句:“乌苏里江抚远来过一个林绍春,一顿能喝一坛烧锅酒,一只手能拎上一网大马哈鱼。”
⑪“绑菜”垂着头,俯身又开始从船帮往上拉海菜。他背朝着“石头”,背朝着出海口,背朝着大马哈鱼群,踩着杨木雕,在灰黑的大海上渐渐漂远了。
(有删改)
A.文章先从“他”到南海打鱼写起,再介绍“他”的家庭情况,然后写“他”前来南海的目的,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B.“父亲”和其他奔赴南海打鱼的人一样,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们为生活所迫,先从渔头那里预支银钱给家人,其实就是把命交给渔头,难以翻身了。 |
C.母亲对父亲是十分惦念的,文中“站成一块风化的石头”一句生动形象地将母亲眺望父亲归来的深情期盼表达了出来。 |
D.尾段写“绑菜”踩着杨木雕在海上消逝的场景,极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从和“绑菜”类似的打鱼人的灰暗人生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
游鉴湖
秦观
画舫珠帘出缭墙①,天风吹到芰荷②乡。
水光入座盃盘莹,花气侵人笑语香。
翡翠侧身窥渌酒③,蜻蜓偷眼避红妆。
蒲萄④力缓单衣怯,始信湖中五月凉。
[注]①缭墙:围墙。 ②芰荷:菱叶与荷叶。 ③翡翠:翠鸟。渌酒,美酒。 ④蒲萄:指葡萄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A.首联诗人乘坐着装饰精美的游舫,来到鉴湖,凉风习习,湖面随处可见菱叶与荷叶。 |
B.湖面水光返照,坐席上的杯盘闪耀着光芒;花香袭来,笑谈声中仿佛充满了香气。 |
C.尾联通过写酒薄力弱、身着单衣难以抵御鉴湖的寒气,寄托了作者的孤寂凄清之情。 |
D.本诗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明丽而有生机的画面,用笔新奇,富有想象力 |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有那一座“照墙”,照墙外是杀场,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草生长下去。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看得见红日头,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
“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 桃树,阿毛真是爱极了。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橘露到院子外,——橘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
“爸爸,你还要上街去一趟不呢?
“今天太晚了,不去,——起来。” 王老大歇了水桶伸手挽他的阿毛。
“瓶子的酒我看见都喝完了。”
“喝完了我就不喝。”
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这时月亮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你想橘子吃吗?”
“不!”
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一棵橘树罢了。她还没有吃过橘子。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更锣响了。
“爸爸,这是打更吗?”
“是。”爸爸是信口答着。
“我要喝茶。”阿毛说。
灯是早已吹熄了的,但不黑,王老大翻起来摸茶壶。
“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引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
“是的。”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
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把桃子给我吃吗? ——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
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了。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
一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
“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睡不着的是王老大。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酒瓶放在一角,居然会亮了起来!王老大怒目而视。
阿毛说过,酒都喝完了。瓶子比白天还来得大。
王老大恨不得翻起来一脚踢破了它!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
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
“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引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低头丧气的这么说。
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
“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
“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
“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
王老大又是一句:
“你这是桃子吗?”
“拿瓶子来换。”
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
王老大捧着桃子往回走,路上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
“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哩。”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碎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1927年9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是王老大痛苦无奈的呼喊,也暗含作者对阿毛的同情。 |
B.“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装满”二字既让人想象出阿毛一双明眸炯炯有神,又凸显夜月之皎皎。 |
C.阿毛如在梦中般说道“桃子好吃”,其实阿毛并不是在回答父亲的提问,只是沉浸在过去纯真梦幻般的回忆中。 |
D.王老大怒目于月光下的酒瓶,是因为妻子去世,孩子病重的情况下,酒瓶也空了,暂无办法排解内心的焦虑。 |
A.“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月光本是透明无形,但在作者笔下变得可触可感可闩,显得空灵而有诗意。 |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和少女阿毛这一内视角展开叙事,既能自由灵活地叙述,又能具有代入感,增强了真实性。 |
C.《桃园》无论是意象的设置,还是文章结构的建构,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有着耐人寻味的审美艺术效果。 |
D.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围绕王老大、阿毛父女在“桃园”中的生活,重点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