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只体现在真正普适于所有社会的三大过程当中,即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伴随这三大过程,人类进入了地球上几乎所有可以居住的地区,组成了成千上万个具有独立文化系统的社会,彼此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经济或文化交流网络;在网络中各地的自然物种互相传播,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信仰互相交流。全球史学者通过描述这三大过程,为在全球化时代重新认识本土文化价值的各民族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
——刘新成《什么是全球史》
材料提供了全球化过程中的诸多思考,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陈云提出了“乌笼”问题,即捏在手里的乌会死,只有让鸟飞,它才能一直活着,但是没有笼子鸟会飞走,要让鸟在笼子里飞。在参与撰写“六五”计划稿时,陈云指出:“打破‘铁饭碗’是一场革命,其意义不下于公私合营……各个方面都搞活了,内在动力也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同时他还指出:“无论是工资、奖金还是补贴,必须遵照一定限度”否则国家将“无法集中资金办大事”。……在农村生产责任制推广后,陈云反复强调:“郊区要计划种菜,养猪要派任务,烟草种植面积不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减少。”此外,陈云还指出;对外开放的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设,并强调在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交流时,中国不能依附于他们。
——摘编自刘洋《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牛先锋《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小彬同学在观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后对唐代玻璃器皿产生了兴趣,开始了相关史料探究。
步骤一 小彬同学在博物馆中看到以下一些出土的玻璃器皿。
何家村窖藏出土 | 法门寺塔出土 | 法门寺出土 | 新疆博物馆藏 |
步骤二
史料 | 史料 来源 | 史料 类型 | 史料 信息 | 结论 |
唐何家村窖藏出图土 | ① | 呈淡黄色,口径14.1、高9.8厘米;经过现代科学技术测试,结果显示其化学成分是中亚玻璃的典型器。 | 异国情调的凸环纹玻璃碗是从伊朗高原输入的萨珊玻璃器。 | |
“窗户之丽者,有琉璃之制焉,洞澈而光凝秋水,虚明而色混晴烟。 | (唐)王棨《琉璃窗赋》 | 文献史料 | ② | 玻璃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
“劫国(今阿富汗),唐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金锁甲、玻璃水精杯各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 |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 史料 类型 | 阿富汗遣使朝贡,携带玻璃数量较多,种类多样。 | ③ |
步骤三 为了进一步地探究这些玻璃器皿的来源,小彬同学又收集到了如下一组材料;
(罗马帝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
——《后汉书.西域传》
蜀宾(今阿富汗),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金锁、水精盏、颇黎(玻璃)状若酸枣。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
在法门寺出土的琉璃盘上,有些装饰着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的图案,推测这些蓝色琉璃盘是阿拉伯帝国的产品。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玻璃》
(1)可以从哪些视角对以上唐朝玻璃器皿进行探究?请拟写出两个视角。A.致力于民生改善 | B.工业化急需资金 |
C.力图摆脱经济危机 | D.积极缓和国际关系 |
A.导致中国被列强共同宰割 | B.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
C.奉行“大国一致”的原则 | D.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
A.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 B.实践了启蒙运动的最高成果 |
C.反映了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 D.强调分权制衡原则的重要性 |
A.强化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 B.促进了新生产关系发展 |
C.推动了日本近代化转型 | D.保障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
A.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 B.各地饮食习惯趋同 |
C.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发源地 | D.早期文明的相似性 |
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成功缔结了《朝鲜停战协议》 |
C.增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 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
A.彻底遏止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 B.较好的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
C.迫使日军放弃对华北的正面进攻 | D.是八路军主动对日出击规模最大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