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固守传统外交政策 | B.积极履行国际公法 |
C.国家主权意识淡漠 | D.践诺条约相关规定 |
A.受政局动荡的影响 | B.源于佛教地位的下降 |
C.因指南针用于航海 | D.反映羁縻政策的失效 |
王国 | 说明 | 削夺封地 | 时间 | 归属 |
赵 | 刘邦之子刘友封地 | 常山郡 | 高后元年 | 立惠帝子为常山王 |
齐 | 刘邦之孙刘襄封地 | 济南郡 | 高后元年 | 立吕台为吕王 |
楚 | 刘邦之弟刘交封地 | 薛郡 | 高后六年 | 立张偃为鲁王 |
齐 | 刘邦之孙刘襄封地 | 琅琊郡 | 高后七年 | 立刘泽为琅琊王 |
梁 | 刘邦之子刘恢封地 | 全境 | 高后七年 | 徙吕产为梁王 |
燕 | 刘邦之子刘建封地 | 全境 | 高后八年 | 立吕通为燕王 |
A.君主专制得到有效加强 | B.王国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
C.有力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 |
A.得到了诸侯国的普遍支持 | 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C.适应了官僚制形成的需要 | D.意在重建宗法等级秩序 |
A.抗日根据地土改蓬勃开展 | B.边区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 |
C.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 | D.土地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果 |
A.满足了现代化建设需要 | B.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现 |
C.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活力 | D.得益于教育体系的成熟 |
A.政治运动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 | B.中间阶层成为政府管控的主体 |
C.科技进步影响西方国家的治理 | D.西方国家内部权力斗争的激化 |
A.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 | B.“厚往薄来”损害经济利益 |
C.“协和万邦”的友好外交 | D.实行“海禁”维护海防安全 |
材料一 英国的木材短缺在17世纪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多层次广泛市场网络及市场需求下,纺织品的需求最为抢眼,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围绕纺织工具、纺织动力的技术革新。在使用过程中,相比木材,煤炭能量密度更高,运输和使用更为便捷,除了取暖更适合工业场合应用,能源使用成本更低,让机器替代劳动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性。1688年的光荣革命加强了对产权的保护,使得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下降,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使得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成本大大降低。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扩大了生产车间的规模,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工人数量。被煤气灯点亮的夜间街道使英国人的夜生活变得丰富,消费主义和新型工业化开始渗透到英国人的生活之中。拥有丰富煤炭资源而具备能源优势的英国不仅壮大了其经济实力、催生了科技革命,还直接转化成了军事优势和地缘政治优势,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摘编自孙李平《从英国工业革命中探寻金融推动能源变革的规律》
材料二 2012年以来,中国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建立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成规模最大、安全可靠、全球领先的电网,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互联网+”智慧能源、储能、区块链、综合能源服务等一大批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在蓬勃兴起。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进一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初步建立电力、油气网络环节科学定价制度。协同推进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能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覆盖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监管、服务的能源治理机制基本形成。修订实施《节约能源法》,建立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制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保障水平。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庞博《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英国能源变革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材料 “一人一票大众民主”制度的目标是实现人在政治上的平等。但这里有几个没有说出来的假设:一、所有人(公民)在智力和理性上是平等的;二、所有人在财富、时间、信息收集能力等方面是平等的;三、所有人有能力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来作出理性的决策;四、他们所作出的理性决策既符合每一个人的私人利益,也符合他们所处社会的公共利益。这些假设尽管具有高度的道德感,但在实际上并不存在。没有一个社会的人在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平等的。即使经济、社会等其他所有方面都是平等的,人们在智力上也是有差异的。
——郑永年《西方民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材料反映了郑永年先生对民主制度的认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从史出,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