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户籍管理的强化 | B.科举制度的冲击 | C.赋税政策的调整 | D.土地流转的加快 |
A.影响了政府统治基础 | B.抑制了通货膨胀现象 |
C.调整了休养生息政策 | D.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
A.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 | B.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
C.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融合 | D.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制盛行 |
材料 蓝鼎元(1678—1732年),字玉霖,福建漳浦县人,历任广东普宁知县、广州知府和内阁一统志馆编修等。1721年,清廷讨论准备把台湾镇总兵迁移到澎湖。蓝鼎元上书说:“台湾海外天险,治乱安危关系国家东南甚巨,其地外则日本、琉球、吕宋、噶啰吧、暹罗、西洋荷兰诸番,一苇可杭;内则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辽阳,不啻同室而居,非若寻常岛屿郡邑介在可有可无间。”清初,虽在台湾设置府县,但认为台湾是海外孤悬之地,不宜“辟地以聚民”。蓝鼎元上书主张鼓励携眷入台,消除单身青壮年给社会的压力;同时从大陆获得大量劳动力,便于台湾的开发。蓝鼎元根据台湾社会的特点,提出广设义学,设立“讲约”;提倡节俭,力禁豪奢;主张严禁鸦片、赌博。当时台湾还生活着土著民族“番人”,蓝鼎元主张严禁“社商”、“通事”欺压盘剥番民,主张减轻番民的徭役、兵役,加速开辟番地,使番民成为清朝的子民。
——摘编自赵靖《简论蓝鼎元的经济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鼎元经营台湾的主张。材料 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只有苏联一国给中国以巨大援助,英美一个大搞远东慕尼黑,另一个大做军火生意。中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1939年以后美国对华援助有所增加,从当年9月到1941年12月这段期间,美国援华贷款总计1.7亿美元,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需要。而美国的对日经济制裁,首先是仅有象征意义的“道义禁运”,到1940年7月,仍未把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和废铁包括在内。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美国对华援助持续增加。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材料 针对科举中及第进士地域性失衡的情况,司马光上书《贡院乞逐路取人状》,提出将省试的录取名额划分到各“路”中,各路按照“十人取一人,少于五则不取”的规则进行录取。同时在礼部会试中合并诗赋、策论两科目以录取人才。然而司马光的上书遭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强烈反对。
欧阳修指出,选才应该“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西北士子偏好经文义理,在明经科中更为拔萃,这也弥补了进士科中录取少的情况。逐路取人在录取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势必会黜落更多真才实学的南方士子,这是对“天下至公”理念的违背。
——摘编自贾树硕《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光与欧阳修的观点。A.标志着苏联模式正式确立 | B.说明苏联经济政策已出现新的变化 |
C.导致苏联新经济政策被直接废除 | D.暗示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
A.彻底摧毁了封建神学思想 |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
C.助推人们独立思维的形成 | D.确立了理性的绝对权威 |
A.公民大会职能名存实亡 |
B.专制独裁统治已经确立 |
C.贵族寡头政治色彩浓厚 |
D.深受希腊政治文化影响 |
A.“制夷”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 |
B.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
C.马列主义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 |
D.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