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汉唐时期,国家中存在着诸多游离在编户齐民之外的“贱民”。到了宋代,世家大族不复存在,雇工、客户等原来被视为贱民的人成为编户齐民。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户籍管理的强化B.科举制度的冲击C.赋税政策的调整D.土地流转的加快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据记载.汉“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这(     
A.影响了政府统治基础B.抑制了通货膨胀现象
C.调整了休养生息政策D.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形制大小相若的“冋形”现象是商青铜礼制的特质,多件同形器物大小依次递减的“列器”现象,多是“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三件同类形制相若的“三件套”现象则是“蜀礼”的体现。这表明(     
A.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B.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C.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融合D.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制盛行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蓝鼎元(1678—1732年),字玉霖,福建漳浦县人,历任广东普宁知县、广州知府和内阁一统志馆编修等。1721年,清廷讨论准备把台湾镇总兵迁移到澎湖。蓝鼎元上书说:“台湾海外天险,治乱安危关系国家东南甚巨,其地外则日本、琉球、吕宋、噶啰吧、暹罗、西洋荷兰诸番,一苇可杭;内则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辽阳,不啻同室而居,非若寻常岛屿郡邑介在可有可无间。”清初,虽在台湾设置府县,但认为台湾是海外孤悬之地,不宜“辟地以聚民”。蓝鼎元上书主张鼓励携眷入台,消除单身青壮年给社会的压力;同时从大陆获得大量劳动力,便于台湾的开发。蓝鼎元根据台湾社会的特点,提出广设义学,设立“讲约”;提倡节俭,力禁豪奢;主张严禁鸦片、赌博。当时台湾还生活着土著民族“番人”,蓝鼎元主张严禁“社商”、“通事”欺压盘剥番民,主张减轻番民的徭役、兵役,加速开辟番地,使番民成为清朝的子民。

——摘编自赵靖《简论蓝鼎元的经济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鼎元经营台湾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蓝鼎元经营台湾的主张。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

材料   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只有苏联一国给中国以巨大援助,英美一个大搞远东慕尼黑,另一个大做军火生意。中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1939年以后美国对华援助有所增加,从当年9月到1941年12月这段期间,美国援华贷款总计1.7亿美元,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需要。而美国的对日经济制裁,首先是仅有象征意义的“道义禁运”,到1940年7月,仍未把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和废铁包括在内。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美国对华援助持续增加。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影响。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针对科举中及第进士地域性失衡的情况,司马光上书《贡院乞逐路取人状》,提出将省试的录取名额划分到各“路”中,各路按照“十人取一人,少于五则不取”的规则进行录取。同时在礼部会试中合并诗赋、策论两科目以录取人才。然而司马光的上书遭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强烈反对。

欧阳修指出,选才应该“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西北士子偏好经文义理,在明经科中更为拔萃,这也弥补了进士科中录取少的情况。逐路取人在录取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势必会黜落更多真才实学的南方士子,这是对“天下至公”理念的违背。

——摘编自贾树硕《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光与欧阳修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司马光与欧阳修的论争。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925年底,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宣布,从1926年起国家将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目的是使苏联从输入机器设备的农业国转变为自己生产各种机器装备的工业国。该内容(       
A.标志着苏联模式正式确立B.说明苏联经济政策已出现新的变化
C.导致苏联新经济政策被直接废除D.暗示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7世纪,哲人们、科学家们想用科学来验证上帝,要用“科学的方法”驱散世俗对宗教的怀疑,尽管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在反复“论证”的过程中却为思想解放、理性解放开了路。由此可推知,这一“论证”过程(     
A.彻底摧毁了封建神学思想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C.助推人们独立思维的形成D.确立了理性的绝对权威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罗马共和国早期,元老院名义上是咨询机构,但实际权力逐渐扩大,军事领导权、外交权、财政权和宗教监督权后来都掌握在其手中,实际上成为罗马国家最高的行政和监督机构。当时罗马公民大会仅在形式上通过法案,赋予选出的高级官员最高统治权。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大会职能名存实亡
B.专制独裁统治已经确立
C.贵族寡头政治色彩浓厚
D.深受希腊政治文化影响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对文中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正确解读是(     
A.“制夷”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
B.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C.马列主义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
D.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